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宅经济”对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启示

宁光杰 《 人民论坛 》(

    核心提示: 养老产业中,老年人既是需求方,也是供给方,既是消费者,也是投资者和劳动者。从养老需求角度来看,经过此次疫情,让更多老年人了解了在线商品和服务的丰富性,为养老产业未来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客户资源基础。从供给侧角度来看,“宅经济”逆势火爆让更多资本看到商机,会给与“宅经济”类似的养老产业相关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对推动养老产业发展带来不少启示。

    【摘要】养老产业中,老年人既是需求方,也是供给方,既是消费者,也是投资者和劳动者。从养老需求角度来看,经过此次疫情,让更多老年人了解了在线商品和服务的丰富性,为养老产业未来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客户资源基础。从供给侧角度来看,“宅经济”逆势火爆让更多资本看到商机,会给与“宅经济”类似的养老产业相关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对推动养老产业发展带来不少启示。

    【关键词】“宅经济” 养老产业 智慧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疫情期间为避免外出聚集被感染,人们不得不“宅”在家中,“宅”在家里同样需要生产生活,经济需要继续发展,逆势下人们更多地采用了网上购物、在线教育、在线办公……因而催生了一些产业的繁荣,形成所谓“宅经济”。“宅经济”是指以电子商务、在线娱乐、在线教育、网络办公等为代表的网上经济及产业链上的关联行业,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等特点,是基于互联网发展的新经济形态。“宅经济”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的重要性,即使受外部冲击影响“宅”在家中,较好地实现消费、投资和就业,也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自我价值。这就给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启示,例如养老产业。相对而言,老年人自身免疫力较低,“宅”在家里的时间较其他人群长,如何让老年人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提高生活质量?最直接的,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平台为其提供餐饮等日常消费品、身体与心理诊疗、文化娱乐产品。更进一步,可以让有能力的老年人依托互联网平台,参与新就业形态发展,实现再就业,发挥其余热。疫情期间“宅经济”的一些经验具有长期适用性,为今后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信息化背景下养老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首先,信息化背景下,老年人的信息技术瓶颈较为突出。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所有公民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不少老年人尝试学习使用智能手机、打车软件、美食团购等,他们也希望享受信息化技术带来的便利,但部分老年人在面对不断更新换代的智能电子产品时,常常不敢去碰,担心弄坏,子女又常常忙于事业没有时间耐心地教老人学习使用电子产品,增加了心理障碍。因此,老年人信息技术服务及时跟上就显得很迫切。老年人学习使用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可以充实其生活,减少孤独感,增强脑力锻炼。考虑到老年人接受新事物能力,技术的发展需要兼顾他们的需求,厂商应为老年人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着重于使其易学易用、方便操作,以减少体力和脑力的负担,同时有益于健康。

    其次,监管不到位。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银发族”学会通过网络获取资讯、进行沟通。但由于对信息缺乏足够的分析辨别能力,他们时常被网络谣言误导,成为谣言传播的“易感人群”。研究表明,老年人在长期孤独时往往会出现过度消费的行为,也更容易被不法商家欺诈。家庭、社会应给予居家老人更多的精神关怀,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最后,“宅经济”实现的前提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物流配送体系的完善。完整的产业体系、通畅的配送渠道,才是养老产业长久发展之道。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稳定的供应链,不仅需要网络技术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适用性,还需要向老人提供稳定的、价廉的服务,能够贴近老年人生活的服务,这样才能推进养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宅经济”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模式的启示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早在2000年,我国就已经同时达到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两个标志性指标:即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以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不仅如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老龄化进程日趋加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54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76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2.6%。世界卫生组织预测中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例在2050年将达到35%以上,社会养老面临巨大压力。我国推行的养老模式主要为“9073”模式,这一模式早在“十一五”规划中由上海率先提出,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目前我国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社区养老为主,机构养老尤其是民办养老机构由于收费较高、社会信任度不高等原因占比较低。

    目前的养老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误区。首先,有人认为养老必须到高档养老院、别墅,且花销很多,实际上养老也可以低成本地在现有的社区、家庭层面完成。其次,有人认为养老问题主要在于资金问题,老年人只要有了足够的养老金,养老问题就可得到妥善解决。需要明确的是,我们需要处理好养老产业的发展与养老问题的关系,这里并不仅仅是养老金是否短缺的问题,即使老年人有充裕的养老金,市场上与养老相关的产业服务不足也会导致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最后,一些养老产业仅仅把老年人作为产业的需求方,没有考虑到老年人自身也是养老产业的参与者、建设者,一些身体健康的老年人甚至可以成为劳动力供给方、养老服务的提供者。同时,养老产业的从业者队伍也亟须扩大,目前主要参与者是中老年劳动者,应逐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一行列。一方面利用年轻人对信息技术掌握比较好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能解决年轻人就业难的问题。此外,还能更好地巩固代际情感纽带。我们强调大养老产业的概念,应将与老年人相关的一切产业都包含在内,强调老年人既是需求方,也是供给方,既是消费者,也是投资者和劳动者。

    疫情期间,很多社区实行封闭式管理,老年人也因此减少了外出,开始尝试网上购物、网上娱乐、网上诊疗。对于一些确实需要生活照料的老人,由家庭子女居家照顾,或者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提供上门个性化服务,不仅能够起到扩大就业的效果,也为未来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提供了更多的经验。

    目前我国养老体系中,除机构养老以外,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依然是主流养老方式,但一直存在着行业服务标准缺失、护工资源稀缺、人工成本高昂、护理难度大、老人健康数据无系统管理无数据跟踪,既缺乏病前监控也没有实时用药提醒,孤寡老人独自在家发生异常状况时无人知晓无人管理无人及时协助上门处理等现象。这为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够更好地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服务,满足其养老需求?应大力建设并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各项服务。从养老产业的服务内容看,养老产业链一般包括老年疗养、老年用品、老年服务、养老地产、老年文化、老年出行、老年餐饮等,服务范围广泛。需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志愿者公益服务和市场化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将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进一步推动养老产业健康发展。

    在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养老”在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大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大力发展“智慧养老”已经成为解决当前社会难题的方案之一。智慧养老是以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为基础,为居家老人提供快捷、高效、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它可以实现养老服务的供需双方的互联互通,将线上需求与线下服务充分对接。2012年,全国老龄办首先提出“智能化养老”的理念,鼓励支持开展智慧养老的实践探索。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2017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计划在5年内建设500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社区,这意味着智慧养老驶入发展快车道。智慧养老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实际情况,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未来养老产业发展的科学路径

    我国养老产业的规模、从业人员数量目前尚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趋势,表现为老年看护短缺等。近些年养老产业发展较快,2010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仅有1.4万亿元,而2019年我国养老行业市场规模已超过6万亿元。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23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万亿元,养老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针对未来的养老产业发展,可以借鉴“宅经济”的经验和居家养老的现实可行性:一是强化信息化服务,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老龄化社会首要解决的问题。中国老龄协会发布的《需求侧视角下老年人消费及需求意愿研究报告》显示,社区居家老年人对上门看病的需求率达到38.08%,农村老年人接近50%。要利用信息化平台,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在线网络诊疗、健康常识普及、预约社区医生上门服务、提供相关的老年医疗和保健产品。一些常见疾病可以在网络上向医生咨询,减少不必要的去医院排队挂号时间。在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相关公司开通在线义诊,让更多人体验到了“网上看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线下医疗压力,减少交叉感染。随着使用人次的增长,这些远程医疗平台也开始收获一些公众信任。今后要继续加快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积极发展网上健康服务业,开展在线咨询、交流互动、远程医疗等健康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在线诊疗涉及卫生资源配置、医疗保险使用等问题,这需要公共卫生体系进行相应的变革。

    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副主任李志宏谈到,根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失能老人将达到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达到2900万,而空巢和独居老年人将达到1.18亿。这些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帮助,失能老人需要重点解决的是专业的医疗和护理问题,高龄老人更偏向于医疗护理和临终关怀,空巢和独居老人偏向于生活上的照料以及情感的陪伴。针对这些老人的居家养老,需要有相关的服务人员并需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使他们的健康需求可以得到及时满足。同时,推进现有医疗卫生和养老机构合作,实行“医养结合”,发挥互补优势,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应培养老年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适当的室内运动习惯,增强其体质,降低流行病对老年人的危害。与此同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生活同样不容忽视,应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使其摆脱孤独感,防止其出现抑郁等精神疾病。除了利用在线娱乐产品、网络老年大学、微信视频交友以及适当的社会交流外,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也很重要。疫情期间,子女居家办公不仅增加了与父母的情感交流,还可以更好地照顾父母。今后居家养老可以考虑一些劳动者照顾老人的特殊需求,增加居家办公的工作时间,减少不必要的通勤时间和成本,也为居家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

    二是利用电子商务,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消费需求。老年人对网络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潜力巨大。疫情期间减少接触的要求,使得一些老年人开始尝试网上购物。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来说,外卖、快递等都送到家门口,更是便捷贴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由2018年底的12.5%提升到16.9%,互联网持续向中高龄人群渗透。京东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聚焦银发经济——2019中老年线上消费趋势报告》显示目前超6成老年人跻身网购大军,每天上网时间近4小时。

    老年人也喜欢上网“买买买”。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和自身财富的积累,我国老年人消费观念逐渐发生变化,老年人网络消费潜力巨大。普华永道思略特对全国1051位老年消费者的问卷调研显示老年人年均消费约22600元。因而如果能够合理激发老年人的消费欲望,老年人将成为未来网上消费不可忽视的力量。疫情期间,近5成网上老年商品是由80后、90后购买,这应该是年轻人为其父母进行的代购。2018年春节前夕,淘宝推出亲情账号,父母的淘宝账号可以和子女相连,父母看好年货下单,可以直接让孩子来买单。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方式的普及,老年群体正逐渐突破硬件和能力的“壁垒”,一些人甚至形成了网购习惯。而对电商平台而言,这一群体无疑是不可忽视的消费新增长点。

    三是推广新就业形态,促进有能力的老年人实现再就业。养老产业是指为老年人提供设施、特殊商品、服务,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用、医、娱、学等物质精神文化需求构成的一个产业链,是多个产业相互交叉的综合性产业。因而不能仅将老年人作为被动的需求方,应积极调动其主动性、参与性,为其发挥潜能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许多老年人从职业岗位上退下来之后,精力还很充沛,他们有专长、有经验,希望还能再就业,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疫情期间,很多劳动者居家通过网络办公,这给老年人再就业提供了启示,老年人也可以居家实现再就业。例如,一些有一技之长的退休老年人可以通过网络从事在线教育、在线咨询等相关行业,丰富其晚年生活,实现其社会价值。老年人也可以参与到养老产业中去,照顾其他需要帮助的老年人,甚至从事志愿服务。

    目前我国不同类型劳动者的退休年龄还没有统一,在制度性退休和功能性退休之间的“时滞”存在着一个老年人发展的巨大空间。退休之后的老年劳动者可以居家重新实现就业,且具有灵活性。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也能够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从事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逐渐增加。新就业形态,即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就业方式相区别的就业形态,主要包括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与大众消费升级而出现的灵活就业模式。劳动力的需求方和供给方通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共享经济平台实现资源配置。在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背景下,老年人也将充分利用新就业形态的灵活性,成为未来就业的重要力量。

    “宅经济”对我国养老产业未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养老产业的发展应将定位瞄准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发展智慧养老,带动养老护理、健康生活消费、文化消费等相关产业,并强调其共享性、公益性。要积极提倡大养老产业的概念,与老年人相关的一切产业都属于养老产业,老年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劳动者。从需求角度来说,经过此次疫情,让更多老年人了解了在线商品和服务的丰富性,为养老产业未来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客户资源基础。从供给侧角度来说,“宅经济”逆势火爆让更多资本看到商机,会给与“宅经济”类似的养老产业相关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会推动其进一步完善产品与服务、转型升级,对推动养老产业发展、转变观念和思路带来不少启示。

    政府应不断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建设智慧养老平台、老年智能终端,使老年人的衣食住行都能够在平台上解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就业增加。同时引入民间资本管理,提高平台效率。制定养老相关服务标准,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信用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让老年人放心享受更好的养老服务。对于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农村地区老年人在居家养老的情况下提高其生活质量,成为当前重点关注的问题。例如,农村养老制度体系的建立、政府对农村老年人养老医疗等问题的经济承受能力、社会各团体对老龄化社会的责任感、和谐社会的构建等。由此可见,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问题不仅是个别家庭的个别问题,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积极协调好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问题,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维护老年人尊严和权利,是实现我国健康积极老龄化目标的基本保证。

    帮助和支持老年人学习新的网络技能,培养老年人的学习兴趣。鼓励有能力的老年人通过新就业形态实现再就业,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养老产业中去。同时,网约车、快递、外卖的服务对象应更多地向老年人扩展,这一群体更有迫切的需求。增加子女居家工作时间,既可以居家照顾老人,也能够密切亲情关系。

    (作者为山东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9BYSJ3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穆光宗:《如何掘金老年人口红利》,《人民论坛》,2011年第20期。

    ②《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新华网,2019年8月30日。

    ③高升、陈树人、胡龙祥、李秀娟:《居民对“互联网+”养老服务的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市场》,2020年第8期。

协同治理推动“夜经济”高质量发展
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更有成效
“宅经济”对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启示
疫情冲击全球粮食安全 中国粮食安全的底气从何而来
数字经济背景下平台型组织的价值共创
协同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
“三项制度”改革为国企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