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增强网络舆论引导力的三个着力点

赵瑜佩 《 人民论坛 》(

    【摘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外网络舆情空前活跃,为疫情防控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并保证信息的准确传达是考验此次攻坚克难中实践网络舆论引导力的重要一环。信息协同高效渗透、社会情绪稳步调适、辟谣平台高效建设,都体现出我国舆论引导力的时代性、先进性和全局性。同时,面对不足仍需进一步反思,以增强在重大公共事件中信息治理、审时度势的综合领导能力。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舆论引导力 社会情绪 【 中图分类号】G206 【 文献标识码】A

    信息协同高效渗透

    多渠道多形式协同传播防疫信息是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亮点。主流媒体通过严肃准确的正面报道,扶正视听,达到了舆论引导及舆论战略基调锚定的社会功能。2020年1月28日,《人民日报》重点解读国家卫健委颁布的《守住防控疫情的第一道防线》,客户端推出“新冠肺炎查询平台”,滚动提供最新数据、周边疫情、疫情辟谣等内容,为“封城”“严控”等措施宣布之后带来的大众茫然心理提供了有力疏导。微信、微博、知乎等平台开设疫情相关专栏,聚合了及时新闻和资讯,方便用户检索和查询。国务院办公厅借助微信城市服务提供“疫情督察”入口,供公众举报抗击疫情工作中防控不力、相互推诿、敷衍塞责等问题线索及意见建议。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针对用户搜索、交易、迁移等大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协助政府科学决策,指引公众资源调配,让区域防护措施有理可依。垂直类专业机构媒体如丁香医生,通过官网和微信公众号普及医学知识。如阿里云推出中英文双版新冠肺炎实战共享平台,为全球一线医护人员提供抗疫实战经验,彰显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强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综上,本次抗疫以信息协同高效渗透为基础,极大地增加了社会资源调配的灵活性,呈现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

    社会情绪稳步调适

    此次新冠病毒肆掠全球,自全民抗疫以来,国内国外网络舆情空前活跃,网络舆情突破了以往单一的中心发散式传播和一般性串联型传播演变,移动媒体和平台端多维度齐共振发力,新兴媒体如直播和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呼应式”介入社会情绪传播。抓住社会整体主情绪共同抗疫成为了当前防疫的社会情绪调适工作的重点。本次重大疫情下的社会情绪经历了以下6个主要阶段:怀疑、重视、恐慌、焦虑、麻木、信心,我国舆论引导工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适:

    怀疑阶段,大疫当前,信息混乱,舆情复杂,判断艰难。主流权威新闻机构迅速行动,首先结合全媒体时代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特点向公众发布权威信息,梳理疫情防控指南,整合社区、“草根”等力量,如视频网站上科学达人的通俗讲解,“懒人包”“大喇叭”等多种科普形式帮助人们迅速了解新冠肺炎,从科学普及角度覆盖城市、乡村、社区,纠正大众的轻视和怀疑态度。

    重视阶段,让民众及时有效的进行防疫措施迭代是本阶段调适重点。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发布近30万条疫情相关微博,阅读量超过500亿;朋友圈、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制作各类人民“宅”家作贡献的短视频进行呼吁;从中央到地方每日更新确诊、疑似等病例数,排查所有流动人口行动轨迹;面对疫情工作中出现的“瞒报”“漏报”“占用物资”等纪律问题,迅速成立中央调查组进行党内纪律肃查和舆论回应,中组部通过主流媒体公开强调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一线来考察识别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回应关切,直面问题。

    恐慌阶段,随着每日新增确诊人数攀升,公众对于疫情防范的起因、病理、后果和影响等仍不明晰,易产生恐惧和无助情绪。此时的舆情引导不盲目打压恐慌情绪,而是以更加透明化的专家解读、专题播报等向民众梳理疫区实际需求、展现物资和医疗资源导入调配,从国务院新闻办到市级政府,每天持续不间断性进行实时跟踪报道、信息发布、科学普及、信息上报和舆论回应。以《新闻1+1》为例,通过专业和犀利的语言持续连线权威专家、各级部门领导,用最专业的新闻人态度追问最真实的疫情发展状况,诚如主持人白岩松所言“信息公开就是最好的疫苗”,专业的新闻精神和职业素养是安定民心的重要信息窗口。

    焦虑阶段,防疫全面展开,海外媒体对我国实行“四道防线”等严控措施继续抹黑,《华尔街日报》刊登“中国东亚病夫”文章进行种族歧视,且形容为“武汉肺炎”“中国瘟疫”等地域切割,对类似李文亮医生去世、武汉刑满释放人员回京等舆论热点进行泛政治化,形成舆论“海啸”。针对海外一系列污名化报道,我国主流媒体和海外华人、公众号复调传播,主动解释“严控”是“真爱”,激发善意,外交部发言人面对种族歧视更是回击“应对其傲慢、偏见与无知感到羞愧”,疏解焦虑,《新闻联播》等主流央媒公开回应国家监委全面调查李文亮有关问题,鼓舞人心。再比如浙江大学林玮副教授一封名为《写给即将开课的你:灾难、信仰与当代中国青年》受到团中央、《光明日报》和全国大学生上百万次的转发报道,鼓励中国大学生坚定抗疫信心。可见,确保信息公开透明,积极作为是解疑释惑、防止民众焦虑的最佳良药。

    麻木阶段,随着疫情新增确诊人数攀升被有效抑制,但现存确诊病人数量依然庞大,全民自愿居家隔离达到一定时间时,部分民众对疫情防控产生了阶段性麻木,为防控民众在此时产生松懈是调适重点。此时,我国主流媒体、社交网络以各种亲和形式向民众善意提醒“抗疫仍需坚持”,一方面向民众展现了一线医务人员最真实和勇敢的故事、传播抗疫英雄精神,另一方面向大众传递开放居家学习和娱乐资源信息,整合抖音、快手等新型媒介“举重若轻”地促进“云生活”崛起,极大刺激了“宅”家产生的阶段性心理麻木,振奋精神,凝聚“持久战”的力量。

    信心阶段,世界卫生组织结束考察,肯定我国有能力取得抗疫“战役”的胜利。从主流媒体到微信、支付宝等互联网平台,通过大数据全面展现每日确诊和疑似病例的缩减趋势,稳定了全民情绪。同时,当疫情蔓延开来,世界无一幸免,随着感染人数增多,各个国家采取防疫措施的对比成了当下最热议的话题。对比之下,中国现代性治理措施彰显优势,成为全球防疫可借鉴对象,进一步提高了全民信心。随后,“我国华西医护人员远征意大利”等新闻又再次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更重要的是,随着大批留学生、海外华人归国确诊,主流媒体守住了理性的舆论场,“别‘妖魔化’归国人员”等新闻呈现的理性爱国主义价值观更显示出大国情怀。

    综上,此次重大疫情之下我国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合力完成了信息筛选、信息公开和信息引导,充分发挥了社会情绪稳步且正向调适作用。

    辟谣平台高效建设

    由于此次疫情危害广、损害深,疫情中充满了科学、伪科学与反科学的评论,网民情绪波动起伏且敏感脆弱,任何与舆情相关的网络信息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网民抗击疫情的决心和信心。“明辨是非,识别谣言”成为了全民抗疫的重大挑战。但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从企业到平台媒体,在极短时间内建立近百个辟谣平台,一切展现在阳光下,谣言难有生存空间。中央网信办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腾讯“较真”查证平台、微信辟谣助手、微博辟谣平台等官方和企业辟谣平台围绕疫情防控中出现的各类谣言进行核实与辟谣,高效地在微博、央视等可触及全民媒体端进行权威辟谣,阻断谣言传播路径。

    总体而言,此次重大疫情之下我国舆论引导力展现了时代性和先进性,全局战略高瞻穿透。但是,仍有部分需警醒之处,一是疫情初期,部分地方领导缺乏“新闻素养”,面对公众媒体直播过程中“失言”,包括“数据错报”等行为在公众面前影响了引导力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二是疫情初期,媒体监督在“吹哨”中缺位,未能在最初疫情预防之初起到预警作用。综上所述,对更多元化的网络讨论进行包容和尊重本身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同时未来更应以和人民站在一起的同理心“带节奏”。

    (作者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导)

    【参考文献】

    ①刘鹏飞:《从近年案例看舆情引导规律》,《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3期。

    ②李安辉、潘晓中等:《基于博弈论的社交网络谣言传播模型》,《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年第1期。

疫情冲击下网民社会心态差异及优化对策
增强网络舆论引导力的三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