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警惕“玩概念”式的基层伪创新

范逢春 《 人民论坛 》(

    【摘要】基层治理创新是为适应发展要求与现实挑战而进行新理念、新方法、新机制、新模式的探索。但是一些基层部门患上了创新“强迫症”,热衷于“玩概念”式的伪创新,成了不折不扣的真折腾。“玩概念”式的伪创新之所以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从上级来看是工作导向出了问题,上级部门用错了“指挥棒”,从下级来看是工作作风出了问题,下级部门扭曲了“政绩观”。对此,必须综合施策,通过端正作风、完善体制、优化机制来治理“玩概念”式伪创新。

    【关键词】基层创新  基层治理  玩概念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创新是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基本路径,是推动顶层设计落地、提升治理效能的主要方法。当前,各地基层治理都大力倡导创新。然而,一些基层部门患上了创新“强迫症”,文必见“创新”,言必称“创新”,行必举“创新”,各类“创新”政策和做法层出不穷。这些所谓的“创新”,很多有名无实,是不折不扣的“玩概念”式的伪创新。这些伪创新耽误了正常工作,浪费了人财物力,干扰了基层工作,在实践中变成了真折腾。

    “玩概念”式伪创新的主要表现

    基层治理创新是为适应发展要求与现实挑战而进行新理念、新方法、新机制、新模式的探索。“玩概念”式的伪创新则是以“创新”之名行“非创新”之实。在基层治理中,“伪创新”有如下几种表现。

    一是有面子无里子的“创新”。基层治理创新目的在于解决基层社会问题。但是一些基层部门,不是结合具体实际问题拿出管用可行的办法,而是关起门来一门心思抓材料,变换表述玩“文字游戏”。一些部门把过去一直在做的事情,包装上新名词、新概念,并称之为创新,实际上却是“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一些部门虚张声势搞了几个活动,没有什么实际内容,就开始总结提炼经验,大力推广创新经验,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这种伪创新“面子华、里子薄”,是在耍花招,为的是争虚名,结果让政策落地效果输在了“第一公里”。

    二是有想法无行动的“创新”。基层治理创新最终是为了提升基层治理绩效。这就需要基层将能够切合基层实际的想法付诸实践,最终改进政府工作、推动事业发展,增进社会收益。真正的创新应该同时兼备“新颖性”与“有用性”两个特征。在“新颖性”与“有用性”二者中,“有用性”比“新颖性”更加重要。但是一些基层部门一味追求标新立异,放弃现有的实用经验,非要另搞一套,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导致想法只停留在纸上,把想法当行动,没有实际过程跟进,没有实际效果检验,就开始宣传营销。这些“概念创新”“墙面创新”“口号创新”实为借创新之名,行自利之实,最终只能“一创而过”。

    三是有开头无结尾的“创新”。基层治理创新工作要想见实效,需要系统性、长期性、预见性的筹划,切忌浮于表面、追求短期目标。但是一些基层部门为追求“政绩”,“不问群众问百度”,抓着脑袋搞“创造”,热衷于在办公室里进行“浅表式”创新。这种创新乍一看,好像也有思路、有想法、有措施,有尝试,甚至还取得了短期实效。但是由于前期规划不足,遇到难关就只能停滞不前,导致创新昙花一现、半途而废、无果而终。这种有开头无结尾的“创新”,本质上仍然是“玩概念”式的伪创新。

    四是有盆景无风景的“创新”。在基层治理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创新实实在在推动工作发展,最终惠及大多数老百姓。但是一些基层部门热衷打造“盆景式”创新,这些“盆景式”创新看上去“熠熠生辉”“亮点纷呈”。基层部门在介绍这些所谓的“亮点”时,为了吸引上级领导注意,用的都是“全国首创”“某某样本”“某某模式”等字眼,大有“知识产权”的意味。实际上这些“亮点”完全是精心包装、打扮粉饰出来的,是用钱堆出来的,并无任何推广的可能,实现不了从“盆景”到“风景”的变化。这些“盆景式”创新只能反映在资料上、停留在会议上、外显在标语上,最终沦为“伪创新”。

    基层治理为何出现“玩概念”式的伪创新

    创新需要“破旧”与“立新”并举。我们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的真创新,而不是“玩概念”式的伪创新。为什么这些“玩概念”式的伪创新在基层治理中大行其道、屡禁不止?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从上级来看是工作导向出了问题,从下级来看是工作作风出了问题。

    一方面,上级部门用错了“指挥棒”。在基层出现了“上级要求创新,下级疲于应付”情况。创新本身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上级部门评价下级部门工作的时候,不应看搞了多少治理“创新”,而应看下级部门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最终老百姓是不是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些基层干部反映,几乎每个上级部门考核下级工作时,对下级部门采取了多少切实可行的举措并不关心,而是强调“创新事项”加分,要求下级部门除了“规定动作”之外还必须要有“自选动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人手本来就不足,平常工作量大面宽,手上事情种类繁多,很多时候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都已经非常困难,哪里来时间、精力去搞“自选动作”?同时,基层工作大多都是服务性质的日常工作,又哪里来那么多的“自选动作”?基层处于政策落地的末端,只能硬着头皮接住上级“甩来”的创新要求,硬着头皮来完成任务。在上级的“指挥棒”指挥下,一些地方为了考核加分,只好通过美化文字、编造概念、加工材料来进行所谓“创新”。很显然,这种“指挥棒”逼出来的“创新”,只能是“玩概念”式的伪创新。一些基层干部现在谈到“创新”就色变,提到“创新”就紧张。

    另一方面,下级部门扭曲了“政绩观”。在基层治理中,大量工作需要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但是,一些基层干部“政绩观”走偏,认为老老实实干工作显不出本事,得不到上级重视,不愿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总想着玩花活儿,希望整出点动静,这样才好对外有说头,对上有交代。于是乎,不是瞄准实际工作的“痛点”下气力,不是针对基层治理的“难点”下深水,而是一门心思争名利,为搞创新而创新,喜欢搞立竿见影的“应景工程”“招牌动作”,图彩头、争风头。这些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喜欢“自说自话”,擅长“自弹自唱”,精通“闭门修炼”,大搞“体内循环”,用材料“说话”、拿材料“邀功”,外面看上去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其实外强中干、难以为继。扭曲的“政绩观”带来的只能是“概念第一、亮点至上、样板优先”的伪创新。

    综合施策,对“玩概念”式的伪创新进行治理

    “玩概念”式的基层伪创新,背后反映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不良风气,损害了政府公信力,破坏了政策严肃性。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会伤害到基层政治生态,影响治理绩效。因此,必须综合施策,对“玩概念”式伪创新进行治理。

    首先,通过端正作风来治理“玩概念”式伪创新。全体干部都要秉承“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务实作风开展工作。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基层,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对创新项目要仔细考察、严格论证,确保政策的科学性、预见性、可操作性;一线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绩效导向,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推动工作发展。如果全体干部都能够求真务实,“玩概念”式的伪创新将失去生存的前提。

    其次,通过完善体制来治理“玩概念”式伪创新。治理“玩概念”式的伪创新,必须要增强地方治理的“透明化”。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通过加强政务信息公开来完善民主监督体系,促进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可以通过多元主体参与,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改变忽视治理绩效的传统管理方式。通过增强地方治理的“透明化”,让“玩概念”式伪创新失去生存空间。

    最后,通过优化机制来治理“玩概念”式的伪创新。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基层治理绩效好不好,主要是看群众的感受、群众的口碑,而不是看“创新”有多少。应完善基层考核制度,树立“重实绩”的正确导向,引导各级干部围绕中心工作真抓实干。如果基层治理成效是靠群众满意度来检验评判,“玩概念”式的伪创新将失去生存的土壤。

    (作者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场域中的社会治理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7VZL007)阶段性成果】

警惕“玩概念”式的基层伪创新
制度执行难的破解之道
慈善领域应急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高效能领导班子到底怎么建
党政领导班子效率提升的四个着力点
莫当“温吞水”干部
痕迹主义的产生原因及治理策略
“马上办”和“按制度办”要兼顾
对症下药治理为官“三不为”
初心使命在抗疫中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