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古代中国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

《 人民论坛 》(

    颜毓洁    李林子

    【摘要】在古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萌芽起源于人类对自身发展的自觉意识,具体包含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人的道德主体性思想、“天人合一”思想以及“重义轻利”思想等。要正确认识古代中国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加强理论挖掘,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积极促进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特殊的文化氛围和土壤,表现出中华文明特有的精神风格和气象。可以说,中国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既隐含于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进程中,表现在战天斗地的奋斗业绩中,又内涵于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世界中。

    古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最初萌芽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古代中国首先起源于人对自身发展的自觉意识。中国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产生最早的几个国家之一,其古代历史文献中就有相当多的记载,蕴藏着丰富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胚胎与萌芽。

    首先,古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体现在民本思想与人的道德主体性思想的形成。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首先是人的发展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和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对人生存的道德意义和伦理价值以及人的尊严等有关问题早有论述,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我国古代文献《诗经》中从一开始就有人的发展思想的描述,例如,“辞(政治)之辑(缓和)矣,民之洽矣”“维君子命,媚(爱)于庶人”“宜民宜人”等。这些珍贵思想的描述,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对劳动人民的重视和保护,隐含着“敬天保民”及爱民惜民的思想。道家经典《道德经》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人的发展思想。在《道德经》中,古代先哲老子就提出了“自然无为”的思想,究其实质是“无为而无不为”。这反映了古代道家思想对人的自然秉性的极力推崇,以及对人的自由发展天性的尊崇。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其中不乏有大量的有关人的发展思想的记述。孔丘倡导“有教无类”,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要求,其目的是培养文、行、忠、信的谦谦君子。同时,儒家思想特别强调人文精神教育,强调人的社会性的伦理本质。孔子非常强调“仁爱”的核心地位,其提出“富而后教”的思想,在物质和精神关系的背后折射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其次,古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表现为追求“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也是东方文化耀眼于西方文化的最显著的地方。“天人合一”是指天人一体,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本质上是指讲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和谐一致与根本统一。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人生观、自然观和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古代哲学家大多是从人必须依存自然、遵从天命的角度来论述这一问题的。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曾明确提出了这一思想。大儒学家董仲舒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曾宣扬天人合一。宋代理学家程颐则明确提出“天、地、人,只一道也”的主张。在这些描述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概括为天人关系,这是东方哲学的智慧所在。在“天人合一”思想中,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以及人的发展不能违背大自然规律;人和人的发展只能依赖于大自然而存在,依赖于大自然而发展。个人以及人类社会只有在与大自然的相互调适中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个人也才能有某种获得感。如果对抗自然,凌驾于自然之上,最终会受到大自然惩罚,这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再次,古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体现在“义”“利”之辩中。管子是中国古代卓越的政治思想家,对人的发展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管子认为,物质生活的改善是一个社会政治安定和道德进步的前提和基础,而物质生活满足后,人们就要讲究礼节规范,追求高尚的道德行为。另外,管子认为人性就是趋利避害的,人们追逐物质利益也是天经地义的,这是人的天性使然。显然,管子是在寻求人们经济活动的根源中发现并探讨了人性及人的发展问题的,并认为这是一切“治乱”的根源。与管子的人性理论不同,孟子则否定人性是追求物质利益的。孟子讲仁义,坚持人性的本质是善的。仁、义、礼、智是四个“初始”,被视为孟子的“四端说”,这是其性善论的直接理论依据。从“人性本善”的观点看,孟子显然是追求精神第一,而不是物质取向第一。在他看来,在人的发展中,仁义是最根本的,物质财富本身不能成为人的活动的动因。

    可见,管子强调功利主义和人的利益原则,从物质取向的角度论述了人的发展问题;而孟子则注重人的精神追求,强调人的道义原则,从精神需求的角度论述了人的发展问题。两者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中国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形成“重义轻利”思想。之后,汉代董仲舒以及后来的宋明理学则把这种重义轻利的思想引向了极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萌芽

    一般来说,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发展是以追求人的“内在超越”为主要特征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儒家强调的人文精神还是道家强调的自然本性,其目的都是要强调重视人的发展,蕴含着追求人的自由发展的合理诉求。一般来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价值追求是人的道德上的理想人格的完满;而道家思想的价值追求表现为人们心灵上的自然和谐与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而佛教(禅宗)思想的价值追求为瞬间永恒的涅磐境界,寄托于人的来世的幸福和满足。然而,中国古代人的发展思想并没有涉及到当时整个社会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而处于社会底层的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依旧处于无自由无发展的状态。而且中国传统文化过分强调了家庭伦理对人的发展的约束作用,强调封建等级观念,实际上也在扼杀着人的自由和人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则限制着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自然也就成了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相对而言,儒家学说主要强调人的道德素质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实现,并以此为核心提出了丰富的人的发展思想,形成了注重人的道德修养的“圣人”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在小农经济条件下,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和谐与稳定,并在人生的终极意义上提供了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外在救赎”的思想方式,形成了一种不同于西方价值观的“内在修养”的东方之路,从而大大丰富了人的发展思想。当然,这种思想由于片面强调人的道德境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物质需要和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这种脱离物质利益的独特的个人发展是不存在的,更谈不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从整体中把握个体,从自然观的整体中去研究和把握人的发展问题的观念体系。这是一种全新的富有东方智慧思维的哲学思想,其宗旨就是要人类社会同自然界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发展要和谐一致,要节约使用自然资源等。可以说,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提出,对于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

    总体来看,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追求人类自身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始终是人的发展的崇高目标。中华传统文化在个人修身养性方面有着很深的探索,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理论特点和文化气质。这些思想以各种方式渗透于中国人的精神血液中,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进而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发展状态。我们要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加强理论挖掘,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积极促进和实现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①王克婴:《中国文化传统、社会变迁与人的全面发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②杨明、吴翠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哲学研究》,2006年第2期。

    责编/温祖俊    美编/杨玲玲 

高校共青团工作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大学生道德教育重在以人文关怀为主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
如何培育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礼仪文化在新时代思政教育中的缺失与重构
将核心价值观融入育人全过程
微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古代中国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