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微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 人民论坛 》(

    王光宇

    【摘要】微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挑战。因此,我们要从话语表达、思维引导、文化培育等角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探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微媒体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对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历史地位的肯定,也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指南。当前,脱胎于新媒体范畴的微媒体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在给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因此,深刻剖析微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刻影响,对探索优化教育效果的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微媒体对大学生学习成长的深刻影响

    微媒体是以移动信息终端为平台的媒体类型集合。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截至2017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提升至96.3%,远高于PC终端和其他终端。《报告》显示,网民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2.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7%,10—19 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19.4%、23.0%。这些数据表明,以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为代表的微媒体,正在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信息方式和生活方式。微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从深耕到泛读,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大学生是以纸质图书、文献资料等为主要信息获取渠道的。受限于知识无穷性与资料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大学生普遍乐于深耕细读,并在教学活动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实现对文化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微媒体阅读、传统网络阅读与纸质资料阅读相结合的模式。微媒体凭借强大的媒介吸引力,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为解决精力有限性与资源相对无限性的矛盾,大学生微媒体阅读往往采取泛读方式,不追求对具体信息的深入解读。这导致大学生在知识面、视野范围等得到有效拓宽的同时,独立思考能力却不断减退,辨析力与创造力面临枯竭。

    第二,从内省到兼收,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大学生思维方式是独立观察世界并在深入思辨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的价值观念。大学生以独立思考和个性化人格塑造为荣耀,价值观形成受外部环境干扰较少。而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维方式表面个性十足、活力饱满,实则是在统一逻辑下盲目地观察世界并被动地接受来自媒介环境的种种思想文化影响,从而形成“形异”而“质同”的价值观念。在海量信息的压迫和裹挟下,一些大学生丢掉了批判性思维,沦为人云亦云的媒介附庸。这导致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获得强有力的媒介渠道的同时,也面临着被多种意识形态乱流侵扰甚至是全盘沦陷的危机。

    第三,从体悟到模仿,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大学生生活方式是通过切身体验人情百态,以内心觉悟发现经验和教训并总结规律形成的生活习惯。这样的生活方式是稳固而难以异化的,也具有较高的理性和科学性。而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对媒介产品中传递的“多彩多样”的生活方式的捕获和模仿,在多种心理范式的共同作用下,将媒介产品中的事物“生搬硬套”到现实生活之中,从而标榜个性、张扬自我。比如,“跑酷”“哈韩”“朋克”“颓”等生活方式的流行,无不体现着模仿取代体悟的显著变化。这一改变在给大学生提供丰富生活趣味的同时,也为异质文化意识形态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途径

    第一,用民族复兴大任进行情感感召。根据使用与满足原理,唤醒大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核心在于充分激发其内心的向往和欲求,强化内驱力。将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使命联结在一起,是强化内驱力的有效手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丰富的媒介行为,生动地讲述国家与民族的理想和使命,唤醒大学生心系家国天下、勇于担当奉献的豪迈情怀。要充分利用微媒体话语的时新流变特质,以丰富的媒介内容和形态,将抽象的理论概括表述为具象的情感引力,用民族复兴大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情感感召,鼓励他们主动、自主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用良好行为习惯进行思想引导。微媒体环境下,要对大学生进行高效思想引导的根本在于将引导逻辑和过程深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阶段性目标,促使大学生在习惯的驱使下逐步摆脱对媒介的盲从和依附,重建思考能力和判别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营造充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媒介环境,逐步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准的行为习惯,从而稳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应在高校中建立并推广微媒体矩阵,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议程设置,即常规状态下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媒介习惯等,重大事件发生时抓住大学生的认知焦点和情绪焦点进行激励或约束。久而久之,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了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形保障。

    第三,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根基深植。在微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只注重教育手段和模式的创新,更要注重对大学生文化根基的重塑与巩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离不开文化土壤的培育。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必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具时代吸引力和生命力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并使其根植于大学生的文化心理之中。可以通过微媒体平台重温治世先贤的义理哲思、介绍光耀古今的科学技艺、展示浩瀚辉煌的文学艺术、传承流芳百世的英雄事迹。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以陈年旧貌“强求”当代大学生关注和欢迎,而应以符合时代文化潮流的方式“活灵活现”地吸引大学生自觉进行文化追随。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注:本文系天津市201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微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与当代大学生的认同研究”(项目编号:TJKS16—002Q)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2017年10月28日。

    ②张志坚、卢春天:《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调查》,《当代青年研究》,2015年第3期。

    责编/孙渴    美编/杨玲玲

高校共青团工作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大学生道德教育重在以人文关怀为主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
如何培育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礼仪文化在新时代思政教育中的缺失与重构
将核心价值观融入育人全过程
微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古代中国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