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河南省郑州高新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重要论述和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发挥教育部门牵头职能,致力于家校社协同育人,引导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和专业指导优势,推进家校社深度融合,积极构建区域立德树人共同体,努力绘制和谐共育同心圆。
将协同共育渗透到区域教育各方面,构建区域性大德育格局
结合区域实际,借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两个平台,围绕“新时代·育新人”的育人目标,以“区域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研究”为引导,以“师师和谐、师生和谐、生生和谐、家校和谐、社校和谐”五大和谐为共育任务,郑州高新区明确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和切入点。
郑州高新区坚持在顶层设计中将协同共育全面渗透到区域教育的方方面面,构建了“全区联动,一体管理,凝聚合力,协同育人”的区域性大德育格局。
建立协同育人联动工作机制,完善协同育人体系建设
以区域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为抓手,郑州高新区着力构建区域内各学校家委会代表、德育校长、学生代表、班主任、高校学生处有关负责人、科研院所及部分高新企业有关人员、社区及办事处有关人员、公检法有关人员等不同层面人员组成的德育建设工作模式,建立了上下贯通、多方联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联动工作机制。
郑州高新区还通过不定期召开教文体部党委扩大会议和行政办公会议,持续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建设。
学校社区区域定位明确,构筑育人共同体框架
郑州高新区坚持以家长学校建设为家校社协同共育圆心,强化学校协同育人主阵地作用,全面建立家长学校及三级家委会,目前覆盖率为100%。
同时,以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29个“校家社协同创新育人研究项目”为引领,以6个智慧班主任共同体、两个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为抓手,提升家长学校育人实力。
郑州高新区坚持以社区为第二共育主体,积极推动各中小学与社区进行网格化链接。高新区78个社区(村)均与各中小学建设为共育共同体,辖区内1所社区学院、1处市级家庭教育技能工作室、28所社区学校均开设有家庭教育课程。
郑州高新区坚持以区域资源为主建立目录清单,开辟共育共同体第三课堂,遴选出14家企业、单位为校外实践基地,32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红色教育基地为科学教育、劳动教育、思政教育实践基地,21家单位对全区中小学生实行免费开放或公益入校授课,申报了两所红领巾讲解员场馆,授牌了6家校外读书基地,初步建立了区域资源目录库,开发了社校共育课程。
重点围绕思政、心理健康、阅读三个主题打造共育支点
郑州高新区在全区各中小学针对少年儿童共育的问题需求进行了“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经过统计分析,思政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阅读活动三类主题的关注最多。因此,重点围绕思政、心理健康、阅读三个主题打造共育支点。
秉持“融合·创新”的建设理念,郑州高新区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现实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基于“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黄河博物馆基地教育资源形成了“算力筑梦 科技报国”“问道大河”“开门办思政课”品牌。
立足“顺天致性、守望花开”心育理念,郑州高新区发挥心理辅导室矩阵效能,建设“青翼家园”工作阵地,目前建成“青翼家园”心理辅导中心两个、心理辅导室53个。
围绕阅读润心启智,郑州高新区开展了“家校共书香 携手育成长”“相信读书的力量”“智慧碰撞 共育未来”“家校共读 启智未来”等数百场家校共读活动。
通过活动一体化的实施实现区域内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融合配置
以“培育专业队伍”和“建立校家社协同育人共同体”为目标,郑州高新区把一体化家校社建设中相互联系的各要素进行整体协调、有机融合和科学配置,通过活动一体化的实施,实现区域内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融合配置。
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郑州高新区与消防队联合开展“消防演练于心 防患未然于行”活动,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及口腔科联合开展“科学用眼 共享睛彩视界”“全生命周期口腔健康管理”科普知识公益讲座,与河南工业大学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开展“风吹麦浪舞—探寻一粒麦子的神奇之旅”活动,与妇联联合开展“‘郑’在美好·幸福家”专题系列讲座,与共青团委联合开展了“优秀党员讲党史”“老兵课堂进校园”“红领巾寻访”等系列教育活动。
下一步,郑州高新区将科学细致梳理区政府层面、教育部门、学校工作开展情况,听取各相关部门、街道、社区、社会资源单位、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全面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建设,为提升全区德育水平、确保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作出新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