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报道

民生周刊 2024年11月25日 Mon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奋力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

本刊特约记者 吴彤 《民生周刊》(2024年11月25日 第 04版)

    人民气象事业在党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拔节生长,始终根植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同心同向、同频共振,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气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发出开启气象强国建设的号令,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2年,国务院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突出气象事业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属性,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成为新征程气象事业前进目标。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中国气象局党组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将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把气象高质量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通过广泛调研、深入思考、系统谋划,提出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充分发挥垂直管理体制优势,团结带领全国气象部门干部职工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气象篇章。

    锚定“高水平”攻坚克难、精益求精,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气象工作者对“精”的追求更加迫切,聚力锤炼真功夫、硬本领。

    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安排,整合科研力量攻克“卡脖子”难题,气象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实现自主可控。建成自主研发的全球区域一体化数值天气预报业务完整技术体系,“百米级、分钟级”预报技术有力支撑北京冬奥会等重大活动圆满举办,强对流天气快速监测技术支撑龙卷风预报业务从无到有,北斗探空系统技术和装备实现芯片级自主可控,发布“风雷”“风清”“风顺”人工智能气象大模型,我国气象科技能力实现从弱到强、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跨越。聚焦“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为龙头的“1+8+N”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体系实现重塑,基本建成覆盖科研业务主要研究领域的创新平台体系,气象创新驱动力进一步增强。

    聚焦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气象人才发展环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初步建立以创新价值、质量、实效、贡献为核心的气象人才评价体系,聚力打造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气象人才高地。持续推动气象类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41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开设气象类专业。构建以气象战略科技人才、气象领军人才、气象青年人才为主体的高层次人才梯队,组建23支中国气象局重点创新团队和34支中国气象局青年创新团队。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在职职工7.1万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79%,本科以上占91.9%,硕士以上占28.3%,中级职称以上比例超70%,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持续提高。

    聚焦高水平基础业务能力,一张覆盖陆海空天的气象观测“网”越织越精密,9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组网运行,546部雷达组成世界最大的天气雷达监测网,地面气象观测站数超7.6万个,实现乡镇全覆盖,建设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13个大气本底站,综合观测实力达国际先进水平。精准预报能力稳步增强,地球系统数值预报模式性能持续提升,12.5公里分辨率全球同化预报系统业务运行,北半球可用预报天数突破8天,中尺度天气预报系统时空分辨率达到区域1公里、1小时。“无缝隙、全覆盖”智能数字预报业务体系加速发展,基本建成“全球—区域—局地”一体化多圈层多要素实况业务,空间分辨率提高至1公里。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达43分钟,暴雨预警准确率提高到93%。向全社会共享12类100余种气象数据,惠及全国21个行业领域。

    牢记使命勇担重任,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质效显著提升

    国家发展的民生温度,绘就人民幸福的厚重底色。七十五载春华秋实,气象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宗旨始终如一。

    高质效保安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主动融入国家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建立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开展递进式气象服务,分级分区预警缩小灾害防御“包围圈”,建立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加强气象预警与灾害预报联动,全面融入各级党委、政府防灾减灾指挥调度工作体系。全面完成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发展气象灾害风险预估业务,气象预报从传统的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和影响预估拓展。建成新一代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预警信息1分钟内送达政府决策部门、高敏感行业和应急责任人,公众覆盖率达98.8%。成功预报近年来历次超强台风、特大暴雨洪水、低温雨雪冰冻、极端高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有效防范减轻极端天气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影响。

    高质效助发展,践行气象“大服务观”,“气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以“一部一策”“一企一策”深度服务粮食保丰、交通保畅、能源保供等经济社会各行业领域,充分发挥气象赋能增效作用。面向百姓衣食住行游购娱,发展基于位置的个性化定制式气象服务,融入旅游、康养产业发展和安全保障体系,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连续6年超过90分。建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风光资源精细化评估与预测,助力绿色经济发展。拓展“数据要素×气象服务”场景,释放气象数据要素价值。加快探索“气象×金融”服务模式,面向医疗健康、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培育和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度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

    高质效促治理,强化气象法治建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为主体,由3部行政法规、19部部门规章、309部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共同组成的气象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健全,气象标准化建设成效明显,气象依法行政全面推进。统筹行业协调发展,推动实现气象探测设施共谋共建和信息共享共用,建设全国防雷减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深入参与全球气象治理,落实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中国云端早期预警支持系统落地巴基斯坦,并在非洲、南太平洋各国推广应用,推进城市多灾种预警工具箱等旗舰项目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落地,中国方案获多方认可,气象国际合作“朋友圈”不断扩大。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能力持续增强,风云气象卫星为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已为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超过100次应急保障服务。举办国际培训班近80期,累计超过1.4万人次参训。

    砥砺奋进新时代。气象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植于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根植于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初心宗旨。当前,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时代号角已经吹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气象工作者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气象篇章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