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笔记

民生周刊 2024年11月25日 Mon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不断夯实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严碧华 《民生周刊》(2024年11月25日 第 01版)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努力探索并试图掌握气象规律,从而更准确地作出预判、更有效地趋利避害,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

    气象工作是做好气象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新时代以来,气象部门奋力推进气象科技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现代化,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方面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监测更精密,预报更精准,服务更精细,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

    我国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能力大幅提升,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任务十大类气象灾害风险普查,逐日发布的气象灾害风险产品达45种,山洪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险等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实现精准化、数字化。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提高到93%,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达43分钟,覆盖率98.8%以上。

    气象防灾减灾,离不开高水平的气象科技支撑和监测预报服务。气象部门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攻关,下大力气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效益,持续夯实气象卫星、雷达、数值预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气象基础业务能力。

    如今,我国有9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运行,实现“上午、下午、黎明、倾斜”4条近地轨道组网观测;546部雷达组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天气雷达监测网;自主可控的完整数值预报体系成功建立;创新应用的全球气候模式对厄尔尼诺等关键指标预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及时准确的气象预警信息只有快速高效转化为防灾减灾行动力,才能在灾害来临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灾害防御应对中,气象部门积极联动相关部门,将气象预警信息从“消息树”转变为“发令枪”。

    近年来,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不断健全。横向上,气象预警全面融入各级党委、政府指挥联动机制;纵向上,气象预警“叫应”各级防汛责任人,有力支撑精准调度。

    气象部门探索形成了“灾前—临灾—灾中—灾后”全链条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在气象灾害发生、演进的不同阶段,逐渐精准确定时空范围,分级别、分区域提供针对性气象预警,不断缩小“包围圈”。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根据递进式气象服务和精细化气象预警,分阶段启动相应的应急措施。

    目前,递进式气象服务已实现全国覆盖, 并建立完善高级别预警“叫应”制度。2024年以来累计“叫应”各级党政领导、防汛等主要应急责任人33.9万人次。

    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对气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决定》要求,不断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夯实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在气象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将促进气象事业进一步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融入人民美好生活,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