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民生周刊 2024年08月0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情系黑土地保护的土壤学专家

戴荣里 《 民生周刊 》( 2024年08月05日   第 06 版)

    李保国教授是一本厚重的大书,值得反复咀嚼、阅读。

    2023年的最后一天,我去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采访李保国院长,他送给了我一摞书,让我这个老铁路工程技术人员的兴趣从高铁专业转向黑土地。其中有一本书是李保国领衔翻译的《土壤学与生活》,800多页,我一页页地认真翻读了。作者流畅的文笔,不像是在写教科书,倒像是在写一本散文。

    我与李保国一样酷爱读书。他几次给我邮寄来有关土壤学的著作,还推荐我几部与土地相关的影片。第一次采访,他让我打开了认识地球的窗户。李保国博览群书,我俩交谈的内容涉及自然与历史、土壤与生命、地球与人类。

    说起了上世纪美国的沙尘暴,说起了黄河与黑水,说起了北京春天里的雾霾,说起了人类对土地的依赖……李保国向我讲述着他的经历,在他的逻辑分析里,有很多鞭辟入里的道理,让我改变了传统看法。诸如对空心村的认知、对耕地规模化的认知,他的看法与我最初的认知截然相反。李保国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更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自第一次愉悦地采访之后,我又数次与李保国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几乎每次都有新的收获。他对一些现实问题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很少人云亦云,是一位有着学术良心和严谨态度的学者。

    从山西农村走到大学教书的李保国,保持着对土地深厚的感情。他说,人类对大地的过度开垦破坏了大自然,世界上有四大块黑土地,正是因为开垦利用带来了对黑土地的侵蚀。欧美国家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意识到黑土地侵蚀的危害性,专注保护性耕作,我国的黑土地保护则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步,但获得更大规模的进展,也只是近十几年的事。

    从事土壤学研究的李保国,大学一毕业就留校任教,如今,他教出的第一批学生有的已经退休,更多学生奋战在耕地保护第一线。李保国找出几本他的博士生导师石元春院士的著作,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农业科学家在治理盐碱地道路上所作出的艰辛探索。

    李保国继承了他恩师的工作作风,脚踏实地、不尚空谈,一点点地保护着大地母亲。李保国的岳父是一位昆虫学家,执着于对昆虫学的研究,如痴如醉,岳父制作昆虫标本的认真劲也传递给李保国。师承门风的学术传承,让李保国秉持着一个科学家治学严实的工作作风。

    在吉林梨树黑土地摄影展中,跟踪了9年黑土地耕地保护的摄影家邹志强,每次看到一张照片都会激动不已。

    那是李保国春天到梨树考察,在一边是黑土一边是红土的分界线上,李保国急切地跪下来,手捏着一把土,脸上充满了对黑土地的忧伤。曾经诞生过“一两土二两油”故事的黑土地,土地退化到无黑土可看的现状,让人十分焦虑。摄影家巧妙地捕捉了这一瞬间,这张照片,深藏着农业科学家对土地的忧虑,对地球的忧虑,对粮食安全和人类未来的担心。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与梨树合作,逐步建立起具有综合治防理论研究与种地实践相结合的梨树试验站。正是这个试验站,探索出了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梨树模式”。

    耕地的侵蚀,自然与人类的开垦利用方式有着密切关系,但人类要生存,不得不开垦土地。如何一边开垦利用一边保护好黑土地,这是值得人类深入探讨的。

    随着我国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黑土地遭受侵蚀情况的进一步扩大,黑土地耕地保护工作得到更多科学家的关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欧美国家成熟的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模式值得借鉴。

    “梨树模式”是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样板。在“秸秆覆盖、少耕免耕”的策略指导下,大地开始从近半年裸露,终于穿上了温暖的衣衫,不再经历年年开膛破肚的黑土地,土壤结构恢复了元气。蓄水量和微生物的增加,让土地得以恢复自然生态。“梨树试验站”通过一年又一年的种地实践,让种地农民感受到秸秆覆盖的好处。

    今年春天,我随李保国走到试验田里,覆盖在大地上的秸秆像大地的衣衫,李保国兴冲冲地剥开表层,挖出一块松散的泥土,被人类呵护的土壤,露出那种含水默默的样子。李保国抓土的举止自然、朴素,就像厨师抓起面团。

    夏天,我又随他走向雨后的田野,在讲述侵蚀沟的形成时,李保国抓泥土的动作,就像抚摸一位老友的头颅。我站在旁边,感觉他就像农民一样朴实。面对东北农村综合治理的现状,李保国对河边养牛形成的污染、沤肥场地选择的不合理、农田道路两旁缺少排水沟等问题提出了改治方案。他把“三农”问题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看,让当地农民信服。

    怀揣着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让李保国热衷于帮助农民利用黑土地保护的科研成果。梨树试验站成立了“黑土地保护联盟”,每年要召开一次“黑土地保护论坛”,如今已成功举办10届。这个论坛上,不只是农业科学家们坐以论道,还吸引了更多农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来侃侃而谈。专家的理论可以直接引导农民,农民的做法又可以回馈给科学家,找到更多研究方向。

    李保国如数家珍地向我介绍那些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农民合作社,在他心里,装着许多为黑土地保护做出具体工作的农民。

    在梨树试验站,通过产学研的密切合作,学生受益,老师受鼓舞,农民得实惠,农机和肥料、农药企业也受到更多启发。李保国将我拉进一个黑土地保护联盟的微信群。在这个群里,每天看到那么多农民和科学家围绕着黑土地在广泛交流,我也为之深深感动。

    李保国和他的同道们正积极活跃在黑土地保护第一线。他的同事任图生教授,多年穿梭于黑土地上,成为许多农业合作社理事长的“种地军师”。李保国的博士周虎,也成长为黑土地保护的一位教授,如今,他挂职梨树县副县长,正主持着一个黑土地保护的科研项目。

    在梨树试验站,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们,从春种到秋收,要经历黑土地作物整个成长周期,我采访了几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他们当中有的已经在梨树度过了四五个作物成长周期。每天的辛劳给他们带来了满满的获得感,注定这会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基石。

    在梨树,黑土地上的农民熟悉这位农业科学家。李保国用朴素的语言讲述耕保工作的重要性。梨树模式的落地与推广,正是李保国与梨树农技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等一批同道孜孜以求的结果。如今,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梨树模式已经落户百余家农业合作社。

    李保国像敬重生命一样敬重大地,每次与他交流,都能感受到他对土地的那份浓厚感情。李保国的视频号每发一个作品,我都会认真看,因为在他的视野里,有大地、鲜花和庄稼,更有人类利用各种类型土地的前世今生,蕴含着一个农业科学家对土地的深深眷恋……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