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报道

民生周刊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这一库碧水

——专访湖北省丹江口市委书记赵洪福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张兵 《 民生周刊 》( 2024年05月13日   第 02 版)

    “一泓清水北上,事关1.2亿人,丹江口水库每一滴水,都有它的使命,护水爱水是每一位丹江口人的责任!”

    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湖北省丹江口市,因水而建、得水扬名、缘水而兴,素有“中国水都”的美誉。

    “一泓清水北上,事关1.2亿人,丹江口水库每一滴水,都有它的使命,护水爱水是每一位丹江口人的责任!”近日,丹江口市委书记赵洪福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

    确定“节水、供水、护水、兴水”的发展思路,把“节水”作为“供水”的必要前置条件

    民生周刊: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水源地通水供水情况如何?

    赵洪福:自古以来,中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将南方充沛的水资源供往北方,优化水资源时空分布,是华夏儿女千百年来的梦想。

    1958年,10万建设大军浩浩荡荡云集丹江口,丹江口大坝工程正式开工。1973年,丹江口大坝建成,下闸蓄水后形成的丹江口水库将包括古均州在内的许多地方永久没入水下。2005年,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启动,从162米“长高”到176.6米。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为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市两期移民搬迁26万人,淹没土地面积455平方公里,关停污染耗能企业166家,拒绝不符合水源地要求的项目200多个,拆除726处库汊10.75万亩水域围网,清理取缔网箱12.1万只,568户1135名渔民转产上岸,全水域实现禁止生产性捕捞……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以来,丹江口水库实现了连续10年的安全稳定调水。

    丹江口库区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109项水质监测指标中有107项达到Ⅰ类标准,已累计向北方调水超过63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24个大(中)城市和130多个县(市),直接受益人口超1.2亿人,已成为京津冀豫四省市受水区的主力水源。

    民生周刊:《节约用水条例》自今年5月1日起施行,这一节水行政法规对丹江口市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赵洪福:水是生存之本、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每一滴水都来之不易,节约用水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使然。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将节水列为我国解决水问题、保障水安全的优先选项。国家出台首部《节约用水条例》,就是要通过最顶层、最刚性的制度建设,把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要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进一步推动国家节水行动落地见效。

    近年来,丹江口市高度重视水源区水资源管理,确定“节水、供水、护水、兴水”的发展思路,把“节水”作为“供水”的必要前置条件,作为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素,不断探索水资源管理新模式,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持续推进科学管水、系统治水和全民节水,坚定不移建设节水型社会,积极创建国家节水型示范城市。

    始终把保生态保水质作为首要政治责任和发展第一要务

    民生周刊:我们看到,在丹江口市随处可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这一库水”“绝不让一滴污水入库”的标语,在节水护水方面,丹江口市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

    赵洪福:近年来,丹江口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始终把保生态保水质作为首要政治责任和发展第一要务,努力擦亮生态底色,当好“守井人”。

    一是营造氛围凝聚思想共识。我们扎实开展守水护水“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农村)、进企业、进家庭”活动,成立336个“小水滴”志愿服务组织,13022名志愿者成为民间河湖长、库岸长,聘请356名热心市民为守水护水社会监督员,推动形成“丹江水清关键在丹江口人怎么做”的思想共识,在全社会营造“守水光荣、浪费可耻”的浓厚氛围,全市40万群众都是“守井人”。

    二是科技赋能筑牢守水防线。丹江口市成立了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构建“技防+物防+人防”的守水护水天罗地网。运用“数字孪生丹江口工程”,对54条入库河流水质实时在线监测。通过卫星看、监控盯、无人机巡,实现对库岸线和入库河流异常情况全时段、全方位、无死角巡查监控。守水护水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预警型转变。

    三是综合治理提升流域水质。丹江口市组建了全市支沟治理工作专班,对95条支沟(汉江一、二级支流)实行市、镇、村三级包保,对全市27条重点支沟编制“一沟一策”治理方案,全面开展系统整治。设立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前线指挥部,谋划34个项目,计划总投资4.3亿元,全面推进流域综合治理,不断提升库区水质。

    四是专项行动打造洁净城市。丹江口市部署了“净岸护水”攻坚行动,举全市之力开展排污企业排查整治、排污口排查整治、农治设施排查整治、城乡垃圾排查整治、环库岸线排查整治、库区清漂排查整治、支沟排查整治、指挥系统提档升级8项攻坚行动,积极构建“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人水和谐生态环境。

    民生周刊:能否为大家分享一些丹江口市在开展节水护水方面的故事?

    赵洪福:在丹江口市凉水河镇,有一位渔民叫罗天志,他生在河边、长在河边,曾经为了生计,下河架网箱养鱼,后来规模越来越大,在汉江一度扩大到100多个养殖网箱,人称“罗百万”。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罗天志面对上门的村干部说:“水是往北方送的,这是利国利民的事,我肯定该起(上岸)就起(上岸)。”他带头拆除了自己的100多个网箱,随后又第一个上交了渔船。如今,为了守护一江清水,他毅然带头当起了护水员。从渔民到护水员,转变的是身份,扛起的却是责任。

    丹江口因水而生、与水结缘,丹江口人民对水有着不同寻常的情感,守着偌大的一库水,对水还是爱惜得很。

    我在基层调研时,一些群众经常跟我讲:我们要节约用水,让更多北方人能喝上优质的丹江水,是让我们感到很幸福的事。我也经常向他们学习一些节水用水的好办法。比如,养成随手关闭水龙头的好习惯,在洗手、洗脸、刷牙时,按需求间断性打开水龙头;清洗蔬菜时,不直接在水龙头下冲洗,尽量放到盛水容器中清洗;洗澡时,及时收集为预热所放出的清水,用于清洗衣物;使用能够分挡节出水量大小的节水龙头开关等。我们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全市倡议推广这些好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近年来全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

    把生态作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资源优势,不断改善库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民生周刊:2014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指出,“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沿线40多万人移民搬迁,为这个工程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要向他们表示敬意,希望他们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丹江口市是怎样不断改善库区人民的生活水平、让人民生活更幸福的?

    赵洪福:丹江口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把生态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把水资源作为最大资源优势,不断改善库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是壮大水经济产业。我们持续扩大农夫山泉产能规模,打造“武当山水”本土水品牌,加快推进康师傅、华润怡宝、燕京U8、马迭尔冰品等项目建设,力争2025年把水饮料产业规模做到160亿元。我们利用丹江口水库深层冷水资源优势,建成湖北首个水冷大数据中心—武当云谷大数据中心,每年可节约用电量8000万千瓦时,年产值可达17亿元。2023年,丹江口市水经济相关产业产值突破140亿元、税收近10亿元。

    二是做强生态旅游业。我们坚持库区观光、城区休闲、乡村度假“三位一体”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打造丹江口工程展览馆、移民纪念园、南水北调博物馆、古沧浪文化遗址、武当文化等主题景点,环绕丹江口水库建成3A级以上景区1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两个,年接待游客超过1600万人次。

    三是推动库区渔业转型发展。我们坚持养殖、管护、捕捞、加工、销售、科研、烹饪、旅游、文创全产业链,“动车组式”的生态渔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设施渔业,建设全省优质水产品基地。

    四是创新推进“两山”转化。我们成立了丹江口市“两山”实践中心和山水融合投资开发公司,集中收储山林、土地、水域、房屋等资源,招引项目15个,支持产业项目36个,带动6500余户农户增收,累计向农户和村集体分红2500余万元,实现了生态产品向经济效益的价值转化。

    民生周刊:接下来,丹江口市在“节水、保水、供水”方面有哪些新的规划和举措?

    赵洪福: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我们通过实践认识到,必须要守好“一库碧水”,这是实现绿色崛起、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优势、最大底气。

    一是持续推进“五进”行动。加强节水护水宣传教育,大力开展守水护水“进校园,进企业,进乡镇社区,进单位,进家庭”的“五进”活动,充分发动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节水护水活动,巩固节水护水成效。

    二是扎实开展“四大革命”。以厕所、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水净化“四大革命”为抓手,推动实现全市污水全收集、雨污全分流、处理全达标、资源全利用、监管全智能标准。

    三是积极创建“五无”乡村。在全市大力开展无垃圾、无塑料、无化肥、无污染、无公害“五无”乡村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净岸护水”攻坚行动,确保水面无杂物、库岸无“四乱”、滩涂无种养、污水无直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