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报道

民生周刊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把每一滴水都用在高质量发展“刀刃”上

——专访福建省泉州市城市管理局局长陈进平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罗燕 《 民生周刊 》( 2024年05月13日   第 02 版)

    泉州市深入开展企业、单位、小区“三个载体”创建,推进计划用水与定额精细化管理,推广和规范非常规水利用,强化水环境整治,全面提升城市节水工作水平。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建泉州自古商贸繁盛。

    虽地处东南沿海,但泉州的水资源并不丰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中国工业十强地级市之一,泉州用水需求日益增长。水资源节约利用与保护,成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缓解水资源压力的有效途径。

    2019年,泉州荣获“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2023年,泉州市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省级复查。在节水型城市的创建过程中,泉州积累了哪些经验?如何不断提升节水能力?就相关问题,《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泉州市城市管理局局长陈进平。

    创建成为国家节水型城市后,坚持“机构不撤、班子不散、责任不变、工作力度不减”

    民生周刊:泉州水资源情况是怎样的?

    陈进平:泉州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近100亿立方米,但是人均水资源量仅约1100立方米,约为全国的1/2,低于世界上公认的人均用水警戒线1700立方米。因此,泉州属于“水资源紧张区”。

    近年来,随着泉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水资源供应不足已成为制约泉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构建节水型城市,使有限的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能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与水资源日趋紧张的矛盾,是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民生周刊:2019年泉州市获“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5年来,泉州在节水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

    陈进平:2019年泉州市荣获“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是泉州城市节水工作新的起点。5年来,泉州不断巩固和深化节水工作,深入开展企业、单位、小区“三个载体”创建,推进计划用水与定额精细化管理,推广和规范非常规水利用,强化水环境整治,全面提升城市节水工作水平。

    为确保城市节水工作的长效开展,在创建成为国家节水型城市后,泉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机构不撤、班子不散、责任不变、工作力度不减”。泉州组织修订了《泉州市城市节水工作手册》,进一步明确日常工作制度、工作人员职责和工作流程,从而提高节水管理水平、工作效率。

    为加强节水制度建设,泉州市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节水、供排水、水资源、地下水、非常规水方面的法规制度,颁布了节水“三同时”管理、计划用水管理、超计划累进加价收费、节水资金管理、行业节水管理以及节水奖惩等制度,做到依法管理和规范管理。

    为实现计划用水与定额精细化管理,泉州发布《非居民节约用水管理制度》,规范用水计划指标核定方法,细化调整系数,建立指标执行动态跟踪机制,确保用水计划指标调整更加公开公正、科学合理。

    以“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为契机,泉州多部门联合同步开展线上线下节水宣传,举办给排水行业污水处理技能竞赛,持续巩固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成果,结合节水器具推广宣传,节水活动进校园、进社区、进老人院,营造全社会节水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节水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全社会节水意识显著提升。

    运用“互联网+”模式进行智能用水管理

    民生周刊:在节水方面,泉州市有哪些创新和亮点?

    陈进平:泉州运用“互联网+”模式进行智能用水管理,搭建了集节水统计、计划用水管理及节水宣传等于一体的智能化平台—“泉州节水网”。

    泉州与互联网企业在智慧水务和生态环境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助力水务行业、生态环境领域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泉州水务大脑”助力泉州全面实现原水、制水、供水、排水、污水、节水“六位一体”完整水务产业链的智能化,树立水务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行业标杆。

    泉州明确把开展水平衡测试作为节水型企业、单位、居民小区申评的前置条件,使水平衡测试和节水型载体创建相互关联。截至目前,共有284家企业、单位、小区通过水平衡测试验收。

    近年来,泉州持续对用水单位开展节水指导工作,协助其完善内部节水制度、查漏堵漏、改造老旧用水器具等;通过计划用水管理手段,强化用水单位日常用水管理,推动使用非常规水资源,以此促进用水单位节能降耗,提升用水效率。

    近3年,泉州在推动水平衡测试工作中,通过堵漏与节水技改等措施,节水量达到338.69万吨,节省用水成本超过1000万元。截至目前,泉州共有市级节水型企业、单位、小区250家,省级节水型企业、单位、小区178家。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从2018年的7.05立方米下降到2022年的5.79立方米

    民生周刊:在工业节水方面,泉州是怎么做的?有哪些节水工艺方面的创新?

    陈进平:泉州在工业节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采取政策制约措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节水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提高产业准入门槛,限制发展高耗水项目,强化用水定额管理。

    我们利用水价杠杆机制,实行高耗水行业差别化水价制度,对印染、皮革、造纸、石材、电镀、洗车等六大行业出台实施差别化水价政策,对超定额用水单位加价收取水费,促进重污染高耗水行业节水减排。

    比如,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内部建立节水管理程序,数据管控节水总体工作,同时注重水的回收利用,包括雨水、化水、凝水、反洗水、含硫废水及含油污水的回收利用,仅2022年的回用水量就达到501万吨,为公司节约能源的同时,创造约654万元的效益。

    民生周刊: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泉州节水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陈进平:为了把每一滴水都用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刀刃”上,近年来泉州市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机构,完善法规政策,严格规范管理,加大节水投入,广泛深入发动,将调整产业结构、强化行业管理以及推广应用节水技术、设备和器具作为突破口,有效控制用水量的增长速度和调整用水结构。

    泉州万元地区生产总值(GDP)用水量,从2018年的7.05立方米下降到2022年的5.79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2018年的4.37立方米下降到2022年的2.52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从2018年的9.28%降低至2022年的8.04%;再生水利用率达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