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民生周刊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营造书香校园 让阅读扎根课堂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罗燕 《 民生周刊 》( 2024年05月13日   第 03 版)

    “阅读课从目标制定到上课的方式,再到作业设计,都要重视阅读的乐趣,让图书链接孩子们的生活,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爱上阅读。”

    读书会、读书讲座、读后感征文比赛……刚刚过去的4月是个“阅读月”,因为“世界读书日”的到来,各种与读书相关的活动精彩纷呈,在全社会掀起关注阅读的热潮。

    校园里的阅读活动也十分火热。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很多学校开设了阅读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分学段提出了“阅读与鉴赏”的要求,并且从第一学段(一至二年级)就开始提倡“整本书阅读”。

    目前各地各学校阅读课开设的方式不一,如何上好阅读课?怎样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相关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阅读课老师要少讲,要让学生真正地读起来

    一本书如何打开?可以精读,也可以泛读;可以从头读起,也可以挑选特定篇章读……这既是个人喜好,也包含一些读书方法。

    读书方法、阅读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阅读课因此成为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阅读课怎么上?在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国内研究室主任陈苗苗看来,上好阅读课,首先要对学生进行阅读评估,包括阅读的数量、速度,尤其是深入阅读的能力。然后根据这个评估,形成班级的阅读计划,制定阅读能力提升的坡度目标。

    “儿童阅读能力的提升,是分级、分阶段的,每个阶段要读的书不一样。”陈苗苗说,比如,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孩子从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的时期,需要图画书帮助他们思考。到了小学高年级及初中阶段,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丰富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也有一定的发展,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高的书,开展主题阅读。

    在阅读研究中,陈苗苗发现,其实我国传统的读书方式值得现代阅读课借鉴。比如,魏晋名士谢安,在东山再起之前,带着谢家子弟读《诗经》,就是一起诵读并讨论:《诗经》中哪一句最好?为什么?……

    “阅读课老师要少讲。”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说,“老师选定阅读内容之后,要让学生真正地读起来。老师要想知道孩子们读得怎么样,就要进行交流分享,这是阅读课的重要环节。”

    陈苗苗认为,在阅读课上,老师讲的比重要低于50%,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读书、交流、深入探究,而且学生交流、探究的形式也应是多样的,包括分组讨论、制作思维导图、写读后感、制作视频、排演节目等。

    有些学校正在进行相关探索。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是教育部日前公布的99个“书香校园”之一,除了阅读课上的交流分享之外,学校还定期开展读书分享会,组织阅读讲座、阅读工作坊、阅读马拉松等活动,将读书、演讲、朗诵、赏析、表演、游学结合起来。

    比如,学生把《红楼梦》《骆驼祥子》《茶馆》等经典篇目改编成剧本,选演员、搭建舞台、排演,并邀请嘉宾观看、点评。“通过表演,学生对经典情节更有印象,对作品的理解也更深,还在学校掀起了文学热潮。”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副校长刘丽说。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还组织学生去军事博物馆,感受《红星照耀中国》里的峥嵘岁月、长征史诗;去鲁迅博物馆,感受鲁迅的爱恨情仇、“孺子牛”与民族魂;去自然博物馆参观,感受法布尔笔下昆虫世界的神奇与丰富……在一系列阅读行走游学活动中,让名著立体化、丰富化、生活化。

    把被动读书变成主动读书

    “阅读素养的提升,最终还是要靠多读,没有捷径。”吴颖惠强调,“在课堂上可以学习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技能,但真正的阅读还是要延伸到读书实践。”

    吴颖惠认为,阅读课最后的重要环节就是“迁移”。学生可以通过课堂的指引,继而在课外大量读书,可以因为在课堂上读到一个片段,在课后寻找整篇或者这个系列的书来读。如果觉得课堂推荐的书没意思,也可以自己选择一些有趣的书来读。总之,要养成对文字的亲切感,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越来越重视图书馆建设,打造多元的阅读空间。

    “尽享读书之乐,感受文字之美”……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校园内有一个阅读长廊,写着读书的名言,长廊里放着阅读书柜,课间不时有学生去那里看书。学校建设了七大主题图书馆,包括历史主题馆、文学主题馆、科普艺术主题馆等。此外,班级也有特色图书角,方便学生结伴阅读,交流讨论。

    “我想让学生们想读书时就有书可读。在学校里读书是一种学习,是一种休闲,更是一种享受。”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张冬梅说。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实验学校把阅读课开到了图书馆里,校图书馆馆长、副研究馆员王玉洁负责带这门课。她在前几节课会系统地给学生讲图书的分类及查阅检索方法等知识,“阅读是终身的事情,掌握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形成受益终身的自学能力。”王玉洁说。

    对于阅读课,陈苗苗推荐项目式阅读,从问题出发,引导学生主导、阅读、讨论、交流,产生自己的感悟。学生除了读老师提供的文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图书馆里找书,进一步探索和拓展阅读,把被动读书变成主动读书。

    在阅读中增长智慧,汲取成长力量

    阅读课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有些人认为是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能更好地做好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也有人认为会带来写作能力的提升,为写作提供资料积累等。

    “阅读能力包括复述、评价、共情等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文本并不只是一个阅读理解题目,也不只是一个写作素材库。”陈苗苗说,“通过阅读积累字词句,只是‘取法乎中’,在阅读中让学生体验情感、形成观点,才是‘取法乎上’。”

    在她看来,阅读最大的好处是能让孩子们真正投入到阅读的作品中,产生“投射”,从而带来人格上的成长。通过阅读,孩子们能够更加好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学习与他人相处的方式,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青春期的孩子们可以在阅读中疏解情绪,走出苦闷。“遇到挫折的时候读一读李白的诗、苏东坡的词,会觉得豁然开朗。遇到困惑或者烦恼的时候,翻一翻书,不光能收获快乐,还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陈苗苗说。

    学校也希望通过阅读帮助孩子成长。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围绕各年级阅读主题,为学生搭建“成长的阶梯”。例如开展“吟诵诗词经典 舞动古风情韵”活动,让学生在吟诵与舞蹈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组织“读寓言故事,悟人生道理”的分享活动,开展“插上想象的翅膀,成就一场童话梦”的讲演,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表达能力;开展“苦难中成长,选择中蜕变——《童年》整本书阅读活动”,让学生感悟“童年”的笑与泪。

    “我们希望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增长智慧,汲取成长的力量。也希望学生在丰富的阅读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志向所在,点燃梦想。”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校长丁凤良说。民族小学将图书馆升级为“立人书院”,开设“融学堂”课程,将图书馆功能拓宽为阅读、实践、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综合一体的平台。

    近年来,除了文学作品,数学、科学、艺术等全学科阅读也越来越受关注,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各科老师根据自己专长化身阅读指导师。

    “希望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能跟书籍做朋友,尽早养成阅读习惯,并且以阅读为乐。”陈苗苗说,“阅读课从目标制定到上课的方式,再到作业设计,都要重视阅读的乐趣,让图书链接孩子们的生活,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爱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