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

民生周刊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促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 民生周刊 》( 2024年05月13日   第 04 版)

    □  北京市第二中学朝阳学校党总支书记   张大有

    □  北京市第二中学朝阳学校道德与法治教师   肖敏

    2023 年 9月 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参加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的教师代表时强调:“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这是广大教师躬耕教坛、教书育人的方向引领,是党和国家对教师发展的更高期待,为新时代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根本遵循,增添磅礴动力。

    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时代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教育水平持续提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教师素质和教师育人能力还需要不断提升。

    世界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快速变化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因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在生产生活中的普遍应用,教育发生了极大变化。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利用科技可以更有效率、更直观地开展课堂教学,以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科技发展和科技手段的多样让信息的收集在所有群体中更加平等化,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宽广,对教师的知识储备要求更高。受此影响,教师的职业压力持续加大。因此,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教育质量,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高校青年教师的焦虑一直存在且呈上升趋势。2019年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也显示:“57.16% 的受访青年教师表示自己的工作状态基本达到‘996’,更有12.2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工作状态已经不止‘996’了。”有学者指出:“数字媒体时代的教师道德权威呈现出失落的态势,具体表现为教师道德指令‘语力’的降低、道德指令‘语境’的缺失以及教师感召力的下降。”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教师需要快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弘扬和培育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的迫切需要。

    教育家精神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引领性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为教师队伍建设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教育家顾明远指出:“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以做好教师、做大先生、践行教育家精神为努力目标。广大教师要持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道德水准,先成为一位优秀教师,再逐渐成为一位教育家。当然,不可能所有的教师都能成为教育家,但是教育家精神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的。精神是人们内在的力量和动力。教育工作者都要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核心是热爱每一个学生。”

    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内涵对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关键作用:

    一方面是凝心聚力。精神是无形的力量,教育家精神可以团结广大教师、汇集教育智慧,提升教师队伍凝聚力;坚定教师队伍的爱国主义立场,弘扬教师职业道德,让教师将热爱国家与热爱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用教育行动报效国家,为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贡献更多力量。

    另一方面是引领带动。教育家精神是专业发展的航标,增强教师德性与育人的主动性和自发性,引导广大教师积极从教、专心从教,成就自身高质量的教育人生,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导者。

    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成长的实现路径

    将教育家精神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立德树人体现了对社会主义人才培养规律的深刻把握,新的历史方位下立德树人的目标指向就是要培育时代新人。

    教师的素质对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影响重大,影响着立德树人的完成情况。培育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在于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提升,需要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育人水平三方面着力。

    首先是政治素质。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础环节和首要要求,要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提高教师的政治站位,全学段深化思政课教师“大练兵”,坚定教师“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

    其次是业务能力。健全教师教育体系,教师全员培训体系、青年教师培训体系等,实施具有学校特色的新时代“青蓝工程”,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业务能力的提升终究要靠教师的内生动力,教师要明确自身职责所在、重任所托才能有不断学习、持续进步的主观意愿。

    最后是育人水平。育人水平是一种综合能力,其水平的高低体现在教师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效之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为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需要过硬的政治素质和高水平的业务能力作为支撑。

    以教育家精神夯实师德师风建设

    强教必须强师,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要以教育家精神所蕴含的高尚道德情操增强师德建设,引领教育者内化道德理念,锤炼道德修养。

    首先,见贤思齐树榜样。在教育行业一定存在具有优秀师德师风的教育者,要深入一线了解、收集相关的教育故事,以这些优秀师德教育者的教育实践为典范,将他们的教育故事作为其他教师的学习榜样,发挥他们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辐射力。

    其次,失范行为重惩戒。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之一,一言一行备受社会关注,个别教师的失范行为会导致部分群体或个人把少数教师个体师德失范行为与教师队伍整体师德形象进行不对等挂钩,对学生身心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育人合力。因此,要严格落实教师失范行为的惩戒措施,健全师德制度体系,在日常实践中强化师德行为,激发教师的内在觉悟,真正践行教育家精神中“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以教育家精神提升教师教育实践水平

    课堂教学是教师育人的主阵地,也是教师的生命线。教育家精神倡导“启智润心”的教育理念,在这一理念观照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鉴赏与艺术创造的过程。教育活动不仅需要有专业且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具备因材施教的灵活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新时代,教师教育应该在更高格局定位、更大使命担当中,以“国之大者”的战略眼光推动高质量发展。

    教师要重视探索创新的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情境中,富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的课堂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这对教师地专业素养和课堂应变能力也要求极高。在主动学习的课堂中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同时也是教师回归育人本质的体现。

    教师应善于发挥理论知识的指导性作用,善于在实践中反思,形成由理论到实践再到反思的良好循环。新时代教师要躬身教育实践,研究教育发展中的问题,总结鲜活的教育经验,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中“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