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

民生周刊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对语言服务出口行业建设的思考

─基于国家语言特色服务出口基地的视角

《 民生周刊 》( 2024年05月13日   第 04 版)

    □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国际传播科技文化园管委会主任   高晓强

    汉语是世界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之一。在历史长河中,汉语为传播中华文化和促进中外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从上世纪80年代中国语言服务业随着改革开放萌芽而生,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语言服务业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初步形成,再到21世纪后走向繁荣,汉语已不只是一个 “符号”或“工具”。当前,语言服务出口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科技合作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已经持续发挥出基础性支撑作用。

    2022年3月,商务部等7部委共同认定了包括国际传播科技文化园在内的首批国家14个语言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本文从国家语言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发挥协同协作和示范引领作用的视角,研究语言服务出口的发展脉络,以及在新时代对我国发展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语言服务出口的发展脉络

    汉语在世界上的传播可追溯到两千年前,《周礼》《礼记》中就提到“通译”,那时起,汉字和汉语传入周边国家及地区。秦汉、唐代和明清成为汉语走出国门的重要时期。

    秦汉时期是汉语国际传播的“初创”时期,汉语随着贸易往来、使节往来、科技文化交流以及战争征服等形式发展起来。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秦汉时期对外交流频繁而深入,大批外国人或外族人到中国学习汉语。唐代时期的汉语国际传播达到一个顶峰,唐朝的世界领先地位和唐朝统治者的开放与包容,促成了“万国来朝”的盛景,邻国和藩国纷纷来到长安学习“唐话”。明清也出现过汉语传播热潮。14世纪末,明王朝建立后国力强盛,汉语空前发展并快速在东亚地区传播。在海外贸易的推动下,许多中国商人和移民前往东亚、东南亚以及美洲等地,交流本身推动了汉语的国际传播,14世纪末至20世纪初,汉语一度成为东亚地区国际通用语言。

    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友好往来史有多久,汉语在国际上的传播史就有多久。在历史背景下,汉语国际传播更多呈现出“符号”特征和“工具”属性,基于语言的交际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使其成为中国与全世界交流与传播的媒介。

    语言服务出口的现状和问题

    当代的语言服务出口,从概念角度讲是基于语言载体为他国用户提供语言产品及衍生服务,包括口笔译、语言教学、语言技术、语言数据和语言咨询等服务,此外还包括语言人才出口、语言标准出口和特殊语言出口等。语言服务出口表面上是一种产品或服务的出口,实质上作为一种上游产业,有形出口与无形出口并重,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作为一种高附加值的服务,语言服务出口对提升国家的对外贸易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在新时代,语言服务出口成为中外文化科技经贸合作的桥梁、参与全球治理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支撑,更是推动世界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

    我国当代语言服务出口业自上世纪80年代形成以来,在产业、人才、标准等方面逐步走向体系化。进入新时代,语言服务出口在中外文化交流、科技合作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都面临新形势,特别是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语言服务业带来的挑战,语言服务出口不再单是文字符号和交流工具,而成为旨在营造无障碍沟通的综合环境和渗透各产业的综合系统。在此过程中,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对语言服务业带来的挑战和行业内部变革在内的一系列问题制约了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

    语言特色服务出口基地着眼服务文化强国建设大局

    2022年2月,商务部等7部委认定了14家语言服务领域特色服务出口基地。语言服务出口基地的建立,形成基于自身优势、积极开拓创新的行业态势,语言服务出口向着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在新发展机遇面前,各方力量共同发力推动语言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打造对外文化和经济生态新格局。

    2022年9月,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公司发布倡议书,号召各语言服务出口基地共同携手,切实发挥语言服务在促进文化交流、科技合作、对外贸易等方面的作用,努力增进国际服务贸易互联互通。

    2023年11月,语言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工作推进会在京举行。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刘大为指出,首批语言特色服务出口基地的设立和建设,聚焦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职责使命,着眼服务文化强国建设大局,意义重大而深远。

    实践中,首批14家语言特色服务出口基地通过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在推动行业政策、人才培养、标准建立等方面携手同行、共同发力,在行业内形成广泛示范和引领带动效应。

    对行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服务贸易产业基地加速成长,涵盖语言服务的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不断发挥出集聚带动效应。研究如何更好地建设好语言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其意义不仅是在探寻语言出口行业自身的发展规律,也进一步夯实了语言服务推动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拉动效应。

    思考一: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政策支持,搭建交流平台。

    “语言服务体系建设”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完善语言服务出口体系建设,需要发挥政府顶层设计或规划作用。笔者认为有两方面内涵:一方面是符合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语言服务政策以及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是语言服务出口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

    基于此,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应积极谋划语言服务出口未来发展方向,通过聚焦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政策支持、搭建交流平台,积极谋划推动语言服务供给侧改革,为语言服务产业和贸易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产业发展动能。

    思考二:协同发力推动行业发展。

    “联席机制召集人”是首批14家语言服务出口基地共同建立的工作机制,这种工作机制具备天然的优势,可发挥和优化各基地优化资源、实现协同协作和降低行业内耗的作用,搭建语言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共商共建平台。

    在协同发展方面,语言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涵盖园区、高校和企业,一方面其行业分类上形成了具备天然互补性与协同性的“产学研”关系,更有利于形成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格局;另一方面,形成语言服务行业新型竞合关系,这种竞合关系形成的基础在于行业内核心技术、人才资源、细分领域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催化出彼此间经济正外部性的溢出效应。

    思考三:加强产业链建设,为行业注入新能量。

    语言服务出口行业发展的一个驱动力来源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催生新的市场需求和业务范围。从产业链角度看,以单一市场服务主体的语言服务已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趋势,需要通过垂直渗透、横向组合等融合方式,促进数字化转型,重新定义语言服务范围和发展方向。

    当前国内不缺乏单一的语言服务提供商和语音技术提供商,缺乏的是有效传播的产业链和聚集区,语言特色服务出口基地需要加强产业链建设,为行业注入新能量。例如:国际传播科技文化园围绕语言服务和国际传播,加强产业聚集,园区语言服务类占17%、国际传播类企业占21%,整合打造区位与聚能优势。

    思考四:发挥政策的牵引作用,实现扶强培优。

    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服务行业是小众行业,行业绝大多数企业规模都很小,知名度低。根据《2023中国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报告》,截至2022年底,国内企业经营范围包含翻译及语言服务业务的有58万余家,从人员规模角度看,0—100人的小微企业占比为99.7%。行业进入门槛低、参与者众多、缺乏核心能力,使得提供商难以满足更复杂或专业性较高的翻译需求,导致“供给侧”处于“低端化”。

    基于行业现状,笔者建议从行业和属地角度出发,发挥出政策的牵引作用,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制定出符合行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语言服务政策体系,实现扶强培优。

    思考五:发挥各自特色,打造行业先锋品牌,共同带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核心竞争力是能够为企业带来比较竞争优势的资源,以及资源的配置与整合方式,其关键在于“比较优势”。语言服务出口的涵盖服务已远远不再是口译、笔译、审校、培训等单一服务和商品的提供,而已融合至服务贸易全业态、全流程当中。

    首批语言服务出口基地涵盖了不同的语言服务产业形态,体现了中国语言服务出口行业丰富的产品供给和实现多样的市场需求的可能性。包括首批14家国家特色语言服务出口基地在内的行业主体应立足现有资源,在全业态、全产业链中实现精确定位,避免进入高消耗、低效能怪圈,走特色化、专业化之路。

    新时代赋予语言服务新使命。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同世界各国加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密切交流,必将促进中国当代语言服务行业的迅猛发展。语言服务出口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有前瞻性思考、整体性布局和专业化运作,包括首批14家国家特色语言服务出口基地在内的语言出口行业,既是推动中国对外服务贸易发展的一项基础举措,也是对外文化交流和科技合作的一个重要引擎。在新发展阶段,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培育其核心竞争力,使其发挥出带动性、引领性、示范性作用,推动中国语言服务出口行业探索走出一条可持续和高质量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