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民生周刊 2023年12月1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学罔思殆问夫子

□ 江绪民 《 民生周刊 》( 2023年12月18日   第 08 版)

    我是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中学生。在课堂上,常常面对孔夫子留给后学的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夫子在2000多年前留下的这句话,就印在我们这一辈人的课本上。看着不少人摇头晃脑地背诵它,我却在想,到底有多少人理解这句话的真意?又到底有多少人真的按他说的做了呢?

    如果我的疑问是错误的,那为什么内卷会殃及那多学生?一些人为何一边“做着美梦”却又“趴在桌子上摆烂”呢?这分明与夫子提倡或反对的,是背道而驰的呀。

    这里,我想穿越一把,向夫子隔空讨教讨教这个话题。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夫子必定能给我提供一点点解开谜团的思路吧?

    首先是一些人的内卷和“学而不思”。当今社会,“内卷”已覆盖各个行业,似乎是家常便饭的存在了。许多学生为了一个好成绩、高分数,每天机械地重复刷题,一遍又一遍。刷题,让他们忘了思考的价值,学习的意义和乐趣,教育好像也在刷题中迷茫了。对他们来说,熟背夫子的那句名言,也不过是因为这句话在考试时可能用得上,并非出于热爱知识,勤于思考,没有自觉自发地“追根究底”的勇气和功夫。这种被迫的没有思考的学习,使一些人进入了“罔”的循环中。先是对为何学习产生“罔”,然后是有一天,不需要考试了,疯狂的刷题学习模式也因此停止了,一种高强度惯性下被突然刹车,有人开始不知所措,对未来也感到了“罔”……一个个个体的“罔”,又扩散成整体的“罔”,学校和老师好像也有点“罔”和“茫”了。

    夫子主张“因材施教”,在今天落实起来,就是天方夜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留下一副“思而不学”的空架子。人们一边称赞夫子的观点,一边像宋人那样,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灌输给他们的孩子。学生被逼着学,渐渐失去兴趣,也不再思考学习的真谛,追求知识的真义,孩子们迷茫无措又不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可悲的是,这一难题还在不断“传承”,作为娃娃的家长,他们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据说有不少人也混成了成功人士;长大成功后,当了家长生了娃的,就继续逼迫下一代;懒得生娃娃的,就只好独自在“殆”中自恋了。

    这就引出我要讨教的下半句“思而不学则殆”。如上所说,当人们停止了那种疯狂又无谓的学习模式时,便会因不知所措而对未来感到“罔”,而当这种“罔”的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后又会转化为“殆”。他们开始疑惑,开始思索着改变,但一个个却都陷入了乔伊斯笔下的“伊芙琳模式”,想要逃离摆脱这副枷锁,却因长期的精神瘫痪而不知从哪里开始、从何处着手。

    夫子啊,我絮叨了这么多的困惑,是倾诉但并不是抱怨,我期盼,家长、学校、社会能够真正理解您的教育理念,社会能够结合今天的实际,活化夫子的教育观。我也想把我和夫子的这番灵魂交流,分享给我的同学乃至老师、家长,让我们的学习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有动力,努力不做刷题考试的机器。

    夫子啊,我的这些思考和发问是不是浅薄幼稚呢?是不是不合时宜呢?

    (作者系北京市西城区某中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