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民生周刊 2023年12月1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王春光:

乡村治理要面向未来

《 民生周刊 》( 2023年12月18日   第 05 版)

    在过去几十年改革开放中,农村出现大范围的社区,其实也是行政社区。从社会学角度来讲,社区是生活共同体,里面有很多熟悉关系,比如一个村庄、一个自然村,村民低头不见抬头见,天天在一起,谁家发生什么事情大家都知道。但是撤村并村之后,原来六七个行政村变成一个行政村,村的范围变得非常大,在中西部有的行政村要管十几平方公里,甚至20平方公里,下面有十几个村民小组,农村从原来的熟人社会变成半熟人社会甚至陌生人社会,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再一个是人口的流动。现在很多地方乡村出现空心化的情况,是人口流动产生的必然结果。而且农村人也不想多生孩子了,出现老龄化和少子化。农村产业也开始多样化,导致了生活方式的变化,比如商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过去农民是自己种自己吃,粮食蔬菜等很少去市场上购买,现在则是大多数生活所需都要去市场上购买。

    国家对乡村治理越来越重视,基础设施向农村推进,公共服务也要向农村推进。但不要认为居民有什么需求,社区就能满足他。实际上村民的期望提高了以后,社区治理也会出问题。所以该是社区、居委会提供的服务,就应该提供服务,好好提供服务。不该是社区能提供的服务,应该说清楚,明确权利和责任,不要让权利无限,责任也无限。

    国家赋予村庄的目标,包括安全目标,如粮食安全、社会稳定;乡村振兴目标;共同富裕目标;中华文明建设目标,如优秀传统文化等。村民的需求则包括和谐、公平、富裕、保障等。但这里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一方面要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另外一方面又要增加村民的收入。这是个问题,要各级党委、政府提供更多的制度保障给农民。

    我们一方面要保证农村百姓生活高质量、幸福感,同时我们也要完成国家对农村的要求,这需要制度保障、政策保障、人力保障。我们要解决一些效率与公平、目标与需求、条件与行动的矛盾问题,化解这些矛盾的基本原则是确立村民为主体、民主为机制、激发村民活力为手段。

    这次发布的2023全国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实际上是一些阶段性的、有效果的经验,未来还需要持续摸索。基层治理和现代化是一个过程,不能一步到位,不存在一个万能的模式,需要各地去探索、不断实践。我们的政策、制度应该给这种探索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