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

民生周刊 2023年03月21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让“常态蓝”护佑生活每一天

作者 胡印斌(媒体评论员) 《 民生周刊 》( 2023年03月21日   第 03 版)

    从之前高度关注,到现在习以为常;从之前偶有蓝天就发朋友圈,到现在不再晾晒蓝天,这一变化也表明,我们已经拥有了常驻的蓝天。

    今年还有“两会蓝”吗?有,不过,这个话题已经不再像以往那么“吸睛”了。

    气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北京天气以晴到多云为主,多数时候大气扩散条件和能见度较好,即便有几天确实不是很蓝,但人们已经不在意了。

    这份从容与淡定,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时,“雾霾围城”已见怪不怪,“红色预警”更是频频拉响,最严重的时候,一个月曾出现过十余天的重污染。经历过那一段时间的人,至今想起来都觉得憋闷、呼吸不畅,似乎有一个盖子压在头顶。

    也因此,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北京湛蓝的天空,迅速让“两会蓝”深入人心。人们热情赞美蓝天,赞美“APEC蓝”“阅兵蓝”“两会蓝”“奥运蓝”,背后折射的是深刻的环境焦虑,希望多一些蓝天白云,多一些绿水青山,多一些大自然的和谐美好。

    而从之前高度关注,到现在习以为常;从之前偶有蓝天就发朋友圈,到现在不再晾晒蓝天,这一变化也表明,我们已经拥有了常驻的蓝天,我们的水环境、土壤环境等真的越来越好。10年前的“奢望”,如今成了常态的底气。

    权威数据显示,以PM2.5年均浓度而言,北京在2013年是89.5微克/立方米;到了2022年已降至30微克/立方米,下降66.5%。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近八成。此外,在今年1月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京津冀各城全部退出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后20位名单,北京市还入列最佳前20位。

    逐年下降的PM2.5曲线,与民众的生活感受高度契合,街头巷尾随手一拍就是一张“无滤镜大片”,这一成就来之不易,背后是多年来持续不懈的治理努力。

    这些年来,北京采取最严厉的治理举措,率先在全国建立起城市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体系,解析PM2.5来源,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调整能源结构,通过压减燃煤、增强设施能力建设,基本实现城镇地区清洁供热;发展绿色交通,调整地面公交线路、改造慢行系统,推动货物运输“公转铁”、运营车辆“油换电”……可以说,“北京蓝”是一天一天、一个微克一个微克抠出来的。

    不仅如此,好天气也来自整个区域的联防联控,京津冀建立大气污染协作机制,空气质量保持了同步提升。以减碳为例,北京从1998年煤炭消费总量2800万吨,到2020年全市燃煤总量压减至135万吨;河北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强重点城市污染治理,全面推行煤改气、煤改电;天津深化燃煤、工业、扬尘、机动车和新建项目污染“五控”治理,探索出一套治污减排的“天津模式”……

    当然,在治理过程中,老百姓也出让了不少权利,如机动车限行、煤改气、煤改电等,但这也是必须付出的转型代价。无论如何,好的环境是所有人都能享用的公共物品,提升的是每个人的生活质量。

    让“常态蓝”护佑生活每一天。让美丽中国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