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十年民生足迹

民生周刊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百姓冷暖:

总书记这十年最牵挂的事

《 民生周刊 》( 2022年10月10日   第 03 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城市社区、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家庭,掀盖看温饱,拉手话家常,掰指算收入,座谈谋发展。夙兴夜寐,心系民生枝叶,足迹到处,留下拳拳为民情怀。这里撷取10年来总书记到各地考察民生工作的部分足迹,重温总书记对做好民生工作的重要论述。

    2012年

    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3年

    2月2日至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考察,走进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和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一定会给乡亲们更多支持和帮助,乡亲们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早日改变贫困面貌。

    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同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等代表座谈。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加强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

    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话发展,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2014年

    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到地处边陲的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伊尔施镇,看望慰问困难林业职工。

    我们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

    2015年

    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调研。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看望村民,并就革命老区脱贫致富进行实地调研。

    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加快老区发展步伐,让老区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2016年

    2月2日,农历腊月二十四,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调研。

    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美丽中国的“江西样板”。

    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村民马克俊家,同村民代表亲切交谈。

    好日子是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考察易地扶贫搬迁情况。

    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移民搬迁要充分征求农民群众意见,让他们参与新村规划。新村建设要同发展生产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同保护民族、区域、文化特色及风貌结合起来。

    2017年

    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做好这项工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下好“精准”这盘棋,做到扶贫对象精准、扶贫产业精准、扶贫方式精准、扶贫成效精准。

    4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考察。

    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延伸农业产业链,着力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农产品,提高农业综合素质、效益、竞争力。要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现代特色农业这篇文章做好。

    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考察。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2018年

    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考察慰问群众。

    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各族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

    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顶着骄阳到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看望农民群众,考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市和乡村都要发展好。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6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双山街道三涧溪村考察。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党组织带头人,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证。

    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农垦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援国家建设、维护边疆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深化农垦体制改革,全面增强农垦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更好发挥农垦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市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逐一察看综合服务窗口、托老所、党建工作站等。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我们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

    2019年

    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前门东区,沿草厂四条胡同步行察看街巷风貌,听取区域规划建设、老城保护、疏解腾退、人居环境改善等情况介绍。

    党中央十分关心老城区和棚户区改造,就是要让大家居住更舒适、生活更美好,解决好大家关心的实际问题,让大家住在胡同里也能过上现代生活。

    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辗转3个多小时,抵达大山深处的重庆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中益乡小学。

    “两不愁三保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义务教育要有保障。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要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省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考察调研。

    贫困乡亲脱贫是第一步,接下来要确保乡亲们稳定脱贫,扶贫政策和扶贫队伍要保留一段时间,从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想办法、找出路,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2020年

    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各族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要防止因后续政策支持不足返贫或因病因伤返贫。要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开发式扶贫同保障性扶贫相衔接。

    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在武汉东湖新城社区实地察看社区卫生防疫、社区服务、群众生活保障等情况。

    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要紧紧依靠人民。要做好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把群众发动起来,构筑起群防群控的人民防线。

    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调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的吉林省梨树县察看黑土层土质培养和玉米长势。

    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2021年

    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考察。

    今年我们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希望乡亲们继续努力奋斗,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

    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省三明市沙县总医院了解医改惠民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健康事业不断发展,人均预期寿命已与一些发达国家不相上下,但发展还很不平衡。“十四五”期间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加医疗资源,优化区域城乡布局,做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考察。

    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希望你们依靠勤劳智慧把日子过得更有甜头、更有奔头。要注重学习科学技术,用知识托起乡村振兴。

    5月12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南阳考察。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全国影响举足轻重。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西藏考察。

    我们56个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2年

    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雪到山西省临汾市考察调研。

    我们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现在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建设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越走越有奔头。

    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

    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北省武汉市考察居民社区。

    2020年武汉保卫战胜利以来,没有发生大的反弹。实践证明,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有效的,必须毫不动摇坚持。

    我们实施动态清零政策,是党中央从党的性质宗旨出发、从我国国情出发确定的,宁可暂时影响一点经济发展,也不能让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伤害,尤其是要保护好老人、孩子。

    如果算总账,我们的防疫措施是最经济的、效果最好的。

    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固原巷社区考察,走进党群服务中心了解开展便民服务、老年人和青少年文化活动等情况。

    社区很重要,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很多工作都要靠社区去完成。我们要把工作沉到基层,一定要接地气,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盼,根据大家的需求来做我们的工作。

    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区考察。

    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重要工作,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要聚焦为民、便民、安民,尽可能改善人居环境,改造水、电、气等生活设施,更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确保安全。

    要加强社区服务,提升服务功能。老人和小孩是社区最常住的居民,“一老一幼”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要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强养老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养老服务。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事关千千万万家庭幸福安康。社区要积极开展各种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促进未成年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