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城乡接合部人居环境整治应软硬兼施

《 民生周刊 》(

    □  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邹利林   汤兆云

    城乡接合部是局部聚集性疫情暴发的高危地带与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也是社会环境问题交错的灰色地带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滞后区域。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城乡接合部人居环境整治应顺“势”而为、顺“时”而为,既要贯彻落实国家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又要顺应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新部署、新要求与新措施,做到统筹兼顾、软硬兼施。

    人居环境整治应侧重改善“硬设施”。一是公共基础设施。城乡接合部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齐、规模较小、管理较差,加之人口流动频繁,多数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尤其是作为疫情防控“前哨”的公共卫生设施场地有限、医疗设备落后、医护人员数量较少,这给疫情防控带来巨大压力。人居环境整治应着重改善交通、教育、医疗、环保等“硬环境”,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机构的抗疫“硬实力”。

    二是应急避难场所。由于新冠肺炎的传染性较强,疫情防控过程中核酸检测、集中隔离、定点救治等对场地要求较高,而城乡接合部建筑往往较密集,局部空间聚集可能增加交叉感染风险。人居环境整治应做好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为防疫抗灾提供场地保障。

    三是公共活动空间。公共活动空间既是城乡接合部连接“屋”与“屋”之间的通道,也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如果通道被阻塞或纽带被割断,原本充满生机的信息流、物资流及人情交往将被阻断,从而诱发对环境、交际、健康等一系列与人类需求相悖的负面效应,对疫情防控十分不利。

    科学布局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公共活动空间,可以有效串联相对分散的居住场所,增进居民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而河流水系、绿地公园等公共开放空间则可营造优美的社区环境,并可成为阻断病毒传播的自然屏障。

    人居环境整治应注重提升“软环境”。一是卫生环境。由于城镇化的推进与工业化的累积,城乡接合部往往成为黑臭水体、垃圾围城、环境脏乱差的“代名词”,这也是滋生病毒细菌的温床。城乡接合部卫生环境整治应做到“上通下泄”和“清本除根”,即通饮水、泄污水,清垃圾、除杂草,重点清除背街小巷、房前屋后、沟旁路边等卫生死角堆存的垃圾、生活垃圾,全力消除疫情传播隐患。

    二是社区文化。由于饮食文化、休闲文化、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一时难以根除,加之城乡接合部人员文化程度偏低,疫情防控意识淡薄,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聚众打牌等不文明现象普遍存在,这为病毒的扩散创造了条件。城乡接合部社区文化治理既要“立规矩”,也要“晓道理”,还要借助网络信息平台以及宣传标语等媒介倡导积极健康的社区文化,杜绝固有陋习,为疫情防控创造平安良好的人居环境。

    三是邻里关系。由于本地人口的抽离与外来人口的涌入,城乡接合部原本的熟人社会关系逐渐瓦解,邻里之间变得陌生,关系比较冷淡。疫情暴发时出于“自我保护”意识,容易产生对公共资源的挤兑,从而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如屡见报端的核酸打架事件和生活物资哄抢事件。城乡接合部邻里关系修复应通过公共空间营造、社区活动策划、网络媒体宣传等方式,引导居民从私人空间走向公共空间,为增进邻里关系创造空间和机会。

    人居环境整治应着重落实“硬管理”。一是行政调控的素质过硬。疫情防控从预防到处置,从预案启动到组织部署,从抗疫物资调配到民生保障供给,从局部管控到全域封控,需要依赖高效精准的行政调控措施。

    然而,由于城乡接合部行政体制机制不健全,行政管理权力交错,政出多门,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合力。一旦疫情暴发,由于缺少必要的处置经验和过硬的专业素养,行政调控不力极易引发群众恐慌,导致风险加剧。因此,人居环境整治应加强对城乡接合部管理人员的行政调控能力培训,强化风险防范和事故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为疫情防控提供智力储备。

    二是人口管控的技术过硬。人口流动频繁、构成复杂、密集居住且管理松懈是城乡接合部人居环境的典型特征,也是疫情防控的难点。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一方面应合理布设大数据采集设施,充分利用手机信令数据、消费数据、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人口流向,并以此建立数据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为新冠肺炎疫情精准排查提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应加强对房屋租赁、劳动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完善居住申报登记、聘用登记制度,为新冠肺炎疫情流调提供数据准备。

    三是疫情防控的流程过硬。按照斯蒂文·芬克的危机生命周期理论和罗伯特·希斯的4R危机管理理论,城乡接合部人居环境的固有弊端决定了疫情的潜伏、暴发、持续与解决更具不确定性、不可预知性和不可控性,加之应急响应行动较慢、物资自给能力较差、居民配合程度较低等问题,容易造成疫情防控事故频发。为此,城乡接合部人居环境整治应完善监测预警、应急响应、信息共享、物资保障、监督考评、恢复重建等机制,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置流程,做到有备无患。

    人居环境整治应看重提供“软关怀”。一是对疫区群众的生活关怀。居家是阻断疫情传播的有效途径,但对城乡接合部大部分居民而言,居家意味着收入来源“清零”,基本生活物资渠道“阻塞”,生活空间过度“拥挤”,极易引发社会矛盾与家庭纷争。

    为此,城乡接合部人居环境整治应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示范引领作用,利用各种途径及时疏导广大群众因长期隔离带来的负面情绪,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社会氛围。加大对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点对点”帮扶力度,切实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

    二是对医护人员的身心关怀。疫情之下,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容易导致医护人员身心疲惫。人居环境整治应建立医疗从业人员或医学专业背景人员管理台账,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志愿者队伍,并加强日常专业技能培训,以缓解疫情暴发时专业医护人员不足的困境。此外,还可以参照城市社区规划建设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站,疫情期间为医护人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多方位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身心关怀。

    三是对防控人员的情感关怀。疫情防控期间,防控人员需要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防疫工作不仅繁重困难,还得不到群众的理解”成为防控人员的共同心声。

    城乡接合部人居环境整治应加强对防控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鼓励社会资本对作出重大贡献的防疫人员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提高广大防疫工作者的积极性,对参加疫情防控人员的家属进行重点关照,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疫情防控常态化为城乡接合部人居环境整治提出新要求。我们应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软硬兼施,为城乡接合部构建安全、文明、幸福的美丽家园。

城乡接合部人居环境整治应软硬兼施
借改制东风助推北京国企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