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博物馆新使命 成为“文化中枢”

□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 民生周刊 》(

    博物馆是历史记忆的珍藏地,一个国家的文化因记忆而厚重,一个民族因记忆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新时代,博物馆承担着让文物“活起来”的新使命。

    近些年,各地博物馆悄然发生了变化,它们不仅是凝固历史和记忆的建筑空间,还是欣赏美的场所、传播知识的殿堂、公共休闲的场域,更是一个城市发展中的“文化中枢”。

    尤其近几年,随着文创消费精神的觉醒,一些博物馆还成为各大品牌IP竞争的着力点,“到博物馆去”正成为百姓生活的新时尚。

    新征程上,博物馆的功能与价值被不断延展,正经历着新的诠释和解读。

    不端着  频“出圈”

    鸭子河畔,三星伴月,“长江文明之源”一醒惊天下,古蜀文化遗址绽放华彩。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高度发达,三星堆主动融入时代潮流,清快活泼的新媒体平台吸粉无数,一系列文创产品层出不穷。

    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纵目面具、黄金权杖等,诸多古蜀文化元素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出现在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三星堆”频频成为热词,4000多岁的文物晋升“网红”。

    事实上,三星堆博物馆不乏开拓创新的互联网思维,博物馆的官方微博素以轻松、搞怪、“不正经”著称,甚至被网友戏称“最不靠谱的官博”“馆博里的一股清流”。

    无论是2016年修复“文物界的泥石流”呆萌马头,还是在《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时“吵吵嚷嚷”要去看电影,抑或是2020年“出道即顶流”的网红陶猪热潮,“堆堆”(三星堆官微昵称)总能整出大动静。

    吸粉还是其次,不“绷着脸”、不“端架子”的态度,是成功的关键。

    文创,特别是积极主动的跨界文创,无疑是三星堆文化价值传播与转化最佳途径之一,也是让文物“活”起来的有效方式。

    三星堆的文创产品中,当数超级网红、打卡神器—“三星堆面具冰激淋”,这款冰激凌用三星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青铜面具为设计原型,用“出土味”与“青铜味”引发全国轰炸式话题传播,线下5天仅在三星堆博物馆景区内的销量累计就达2万多支,引发了全国“文创雪糕大战”。

    三星伴月联合创始人、市场总监胡京宇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文创产品一定要尊重历史文化背景发掘文化内核,找到它的“魂”而不只是“形”,在此基础上再来做延展创意,只有通过打造游客共鸣的“走心”产品,兼顾产品实用性和文化消费体验,才能满足主流消费群体个性化、潮流化的需求。

    去年国庆期间,“三星堆棒棒糖”成功尝试了一次三星堆文创“出圈”走进生活,“跨越千年,甜蜜永恒”让古老的文明也能成为年轻、时尚和浪漫的代表,再次登上全国微博热搜,成为假期文创界的热点事件。

    胡京宇认为,文创并非等于旅游纪念品,三星堆文创是希望通过文创让更多人更好地了解三星堆文化,让古老文明用现代生活方式重新演绎,满足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追求,将来随着数字文创(采取VR、AR、MR)还原古老文明,让文化出海,将有更多人更好了解并爱上三星堆文化,探索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动漫、电影、小说、网游……从文创产品到各种文化载体,三星堆“出圈”的步子迈得越来越大。小说《蜀帝传奇》《蜀山云无月》已经出版,“古蜀萌娃”狂飙四川话的表情包已经活跃在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里。年轻群体喜闻乐见的渠道和平台,几乎都有三星堆的身影。

    不仅如此,三星堆的身影还活跃在很多地方。近两年来,诸多热播真人秀节目走进三星堆摄制,一些热门纪录片也专题介绍三星堆。

    甚至有业内人士笑言,不出意外,三星堆的“网红”之路还有很长,暂时望不到头。

    有“活力” 更开放

    近些年,作为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一改以往的“庄严肃穆”,伴随着有趣的文创产品、丰富的文化活动、层出不穷的跨界合作,频频“出圈”。

    这座古老瑰丽的古建筑群的形象转变,背后反映的是越来越多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越来越强的文化自信。“国潮”的兴起,让年轻人对国货、国粹、国风等“国字号”的文化产品有了更多热情。作为这一潮流的最佳样本,以故宫博物院为首的传统文化博物馆成了这股潮流的受益者,甚至被视为国潮文化先锋。

    2020年元旦,故宫博物院发布了2019年观众大数据:40岁以下参观者占比达56%,80后、90后和00后已然成为故宫粉丝的主力军。

    博物馆的工作不仅是典藏、展示与研究,还是架起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怎样让百姓更易接受,怎样让民族文化润养社会,是今天博物馆人要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让博物馆更具开放度与黏合度,提升博物馆的活力,增加其对当代人的影响力,显然成为各地博物馆的新功能定位,也是博物馆“文化惠民”的答案。

    以南京博物院为例,2013年11月以来,南京博物院完成改扩建工程,并对博物馆的发展和定位进行了思考:博物馆既是艺术的殿堂,也应该是大众的文化体验场所和休闲场所。

    南京博物院坚持“让文物活起来”理念,从“我展你览”的刻板模式,到让观众从文物中主动收获“一眼千年”的感动,以原创的能量把博物馆知识转化成受众能理解的方式,让瑰丽而生动的“文物故事”更为充分地被观众消化、吸收。

    好的展览不是高冷的说教,而是以故事打动观者,是一种体验式的感动。

    引领参观者跳出漫不经心、沉闷乏味的日常,进入一个能处处产生诗意、震颤和惊异体验的公共空间,不失为一种“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方式。

    曾上过《国家宝藏》的文物“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其出土地紧挨如今的江苏省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南京博物院与小学共同开发了博物馆课程,孩子们从一年级起就知道竹林七贤与魏晋风骨的气度。随着相关主题的夏令营、研学活动相继推出,青少年对历史文化的好奇与渴求正不断被满足。

    近年来,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对文化服务部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移动互联时代,博物馆“触手可及”。南京博物院通过直播的形式展现现场考古的过程,借助网上展览的方式让沟通零距离。开放让“无墙博物馆”更容易与观众建立连接。高品质发展,让观众与博物馆的每一次邂逅都美好而充实。

    近些年,不断“活起来”的博物馆,正成为城市精神和城市记忆的打卡地。

    在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当地通过挖掘博物馆的文化精髓,梳理开发成研学课程推向市场,不仅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博物馆来说,也实现了造血功能。100堂公益研学课堂,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当地把博物馆建设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相结合,创新展示与传播方式,下足了“绣花”功夫。据了解,青岛市市南区还积极推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打造文化符号,让更多具有数字化特色的藏品资源走向云端,历史文化故事活了起来,博物馆也就有了热度。

    事实上,评价一个博物馆好坏的标准,始终是民众的认可度,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为百姓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让文物历史、文化审美留在大众心里,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红色IP” 再出发

    红色IP博物馆是传承革命精神的历史课堂,每一件革命文物都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奋斗史。

    近年来,作为我国现代博物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博物馆更是成为市民日常出游的热门选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往各大革命博物馆“打卡”学习。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展现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许多革命活动,它一方面同重大的历史事件、杰出革命人物和革命运动相关,另一方面又与有意义、有价值的革命文物(旧址、实物等)相联系,共同展现着革命者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

    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陕西延安革命纪念馆、成都红军长征纪念馆、贵州遵义会议纪念馆、湖南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广西百色起义纪念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等,这些赫赫有名的革命博物馆犹如一把把点亮光明的火炬,照彻建党百年峥嵘岁月中的红色史迹。

    事实上,对于博物馆来说,文物馆藏的数量就是红色能量的积蓄。

    据统计,我国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

    此前中央曾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此,要“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

    在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中留存下来的革命文物,成为历史最好的见证者。

    近年来,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断提高,而到革命博物馆参观了解红色文化、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更是不少市民、年轻人旅游研学的新选择。

    作为文博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型革命博物馆探索如何与旅游融合发展,将是积极“活化”和宣传推广红色博物馆的重要举措。

    面对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科技手段的介入和针对新的消费习惯开展特色活动也成为推动红色文旅产业焕发新发展活力的秘籍之一。

    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为例,市民只要通过手机“扫一扫”功能,就能立即获得二维码语音讲解服务,从海量馆藏资料中了解到景点和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

    不仅如此,3D影像和AR、VR技术的运用,则可以让参观者“参与”到恍如真实的历史场景中。技术团队利用三维技术精心制作并还原了“重庆大轰炸”期间渝中半岛的场景,并制成一部3D短片,让市民游客可以亲眼看到山城厚重的红色记忆重现眼前。

    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红色故事展厅,设有数字展示交互系统屏幕投影出的油画作品《周恩来和他的朋友们》,游客可以点击屏幕上的人物,看到相关的历史人物照片和简介。融入科技手段后的革命纪念馆,不仅大大提升了游客们的参观体验,还可以使革命文物展示更加鲜活,让红色文化传承更加深入人心。

    “十四五”城市博物馆事业发展五年规划指出,要将城市建设成为博物馆大市和强市,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造与城市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建设特色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与区域建设战略相匹配的城市博物馆体系。

    未来,红色博物馆如何讲好党史故事,增加自身吸引力也将成为业内人士热衷探讨的话题。

    不得不说,让观众拥有更好的体验感一定是未来红色博物馆建设发展的趋势之一。有专家指出,在线下展览方面,除了传统视觉效果之外,还可以继续丰富听觉上的感受,以及增加一些动手环节,提高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感。

    当然,还有业内人士建议,未来可以深耕线上展览,以前开设的临时展览也可以以新的形式放到线上。通过多种形式提升观众体验感,更生动传播红色文化,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博物馆“活”起来 亲民路线“火”起来
博物馆新使命 成为“文化中枢”
让博物馆真正融入民众生活
小县城有座国家二级博物馆
文物搬新家 百姓乐开花
做好“县级博物馆+”文章
品读黑土地上的拓荒史诗
窑火不熄 雅致圈粉
秦电博物馆:“点亮”港城光明史
一家博物馆,一本中医药“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