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马宁:

驱动患者探索自我康复之路

□ 《民生周刊》记者 畅婉洁 《 民生周刊 》(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指出,我国未来需积极推行“病重治疗在医院、康复管理在社区”的服务模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源提供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

    针对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严重不足的难题,包括“同伴支持”项目在内的创新探索正在全国范围陆续开展。

    就相关问题,《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马宁。

    民生周刊:请简单介绍一下“同伴支持”项目。

    马宁:“同伴支持”是指由具有相似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经历、社会地位,并具有共同关心话题的个体,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情感交流、信息分享和支持反馈等的一种服务方法。

    严重精神障碍“同伴支持”服务是一种较新颖的,以促进患者功能康复为目的的服务方法。由“同伴”,即康复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作为服务提供者。

    北大六院公共卫生事业部/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自2013年以来开展社区为基础的严重精神障碍“同伴支持”服务研究和实践,形成规范技术流程,2020年底被正式纳入民政部、国家卫健委、中国残联联合印发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规范》。

    “同伴支持”项目目前在全国18个省份40个地市的154个社区开展,共计培养“同伴支持”工作者/辅导员(康复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822人,为3960名“同伴”(其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小组活动服务。项目目前培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和家属40652人,培训基层多部门工作人员11307人。

    2022年项目将继续扩大,预计在全国20个省份开展,新增25个地市、80余个社区。

    民生周刊:“同伴支持”项目具体服务内容是什么?

    马宁:“同伴支持”服务因患者个体情况不同而有差异,服务时限可长可短,服务地点可在社区也可在医院,服务内容也不同,通常包括疾病健康教育、社交和生活技能交流与训练、工作技能学习等。总体来说,“同伴”是自愿参与,由专业人员筛选,通常需要具有一定表达沟通能力,对疾病有认识,有责任心、同情心。

    在“同伴”提供服务之前,需对其进行疾病知识和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在“同伴”提供服务过程中,需要有专业人员进行监督或督导。

    目前,“同伴支持”服务形式主要有三大类:非正式的自发互助小组,患者或家属组织的活动团体,以及雇佣“同伴”在传统服务机构中为患者提供支持服务的形式。

    自发的互助小组参与率低、脱失率高;由“同伴”参与的活动团体经营更为有序,但对服务对象有所限制,而且缺少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持;而由医疗、康复等服务机构引导的“同伴支持”,由于具有较好的专业指导、固定活动场所和服务流程,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同伴支持”服务形式。

    由于各地需求不同,我们在全国各地开展的“同伴支持”服务内容目前并不要求固定内容。比如,川渝地区患者对回归社会就业的需求高,组织的活动内容就以劳动和就业为主。北京和上海等地的患者对社交的需求更高,内容更侧重社交互动。

    下一步,我们将在目前“同伴支持”项目开展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操作流程和标准,由相关部门发布。

    民生周刊:目前,“同伴支持”项目服务效果如何?

    马宁:“同伴支持”能够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支持、社会功能、生活质量、服务满意度和自我效能感。

    “同伴支持”对患者的影响是通过建立希望传递给患者的。患者真正体会到自己被接纳,真的有人从他们的角度考虑,看到康复榜样和目标,这些“同伴支持”工作者在传授他们知识经验的同时,也和他们建立了牢固的友谊。 

    “同伴支持”工作者比传统医务工作者更理解患者,患者也更喜欢接受“同伴支持”工作者的服务。“同伴支持”服务能够帮助患者参与建立一种新的社交关系,在这个关系中他们的身份不是患者与治疗者,而是平等互助的朋友。

    有研究表明,接受“同伴支持”服务的患者社会功能恢复,好于接受传统精神卫生机构提供服务的患者。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同伴支持”服务给予患者更多交流机会,使其接触到更多不同观点,分享成功者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帮助其提升社会功能。

    长期坚持接受“同伴支持”服务的患者,工作更稳定,更易于接受教育,生活满意度更高,主要原因是“同伴支持”提升了患者的自我效能感、降低了病耻感,榜样的力量驱动着他们探索自己的康复之路。

    同时,“同伴支持”服务使患者获得了一份有薪工作,虽然不是正式的,收入也不多,但让康复的患者体会到了工作的内涵,也是其未来从事其他工作的一种过渡。

    提供“同伴支持”服务的过程可以促进其与人沟通、交流,提升情感和语言表达,改善社会功能,获得生活经验和自我康复的技能,这些都有助于其病情的持续恢复。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探路
同伴支持 助人自助
驱动患者探索自我康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