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深圳:让南头古城活起来

□ 《民生周刊》记者 李雪 宋盈莹 《 民生周刊 》(

    在车水马龙的深圳南山区,隐藏着一座拥有1700年历史的城池—南头古城。

    2020年8月26日,330多米长的南头古城南北街示范段开街营业,这座曾沉寂在岁月长河中的古城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曾经淹没于城中村里的南头古城,正经历一场保护与利用的新变革。

    文化遗产保护是为了留下历史,留下民族共同的记忆。深圳是我国先行示范区,南头古城作为深圳最有魅力的文化名片和历史全景博物馆、深港历史文化之根、深圳的城市原点,承载着衔接古今的重要使命。在新时代,文化如何赋能城市,如何让古城活起来,南头古城是这个课题的代表项目。

    留下来

    在深南大道与南新路交会处,一处斑驳的城门临街而立,这是南头古城的南城门遗址。这处遗址始建于明代,城门匾额上的“岭南重镇”四字由清康熙年间的本地知县靳文谟题写。

    古城内是“六纵一横”的街巷格局,含建筑1000余栋,包括一处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保护建筑和34处历史建筑。

    南头古城专班组长,南山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蔡淡宏介绍,南头古城距今1700年,是历代岭南沿海地区的行政中心、海防军事重镇、江海交通和对外贸易集散地,是深港澳地区同宗同源的真实见证,被誉为“粤东首郡、港澳源头”。

    虽坐拥深厚的历史背景,但最初南头古城大部分建筑与其文化形象不符,古民居、古建筑等也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古城居民居住密度过大、基础设施破旧,生活环境恶劣等问题亟待解决,将古城更好地保存下来并进行改造,势在必行。

    自1997年起,南头古城开始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保护发展道路,由于政策制约和实施主体不断变动等问题,仅限于整治上的“修修补补”。此后,根据文物相关部门意见,整个南头古城包括历史遗留违章建筑,都被纳入文物紫线控制范围,加大了改造提升难度。

    直到2019年,“蝶变计划”—南头古城保护和利用项目正式诞生。南山区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任常务副组长,由区委(政府)办、区委宣传部、区发展改革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南头街道办等18家区委、区政府单位组成的南头古城保护和利用工作专班,将古城保护利用纳入全区“三大攻坚战役”,形成“一盘棋”格局,举全区之力推进项目实施。

    蔡淡宏介绍,该模式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实施、社会参与”,由政府主导项目方向,确保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工作均符合项目建设和运营要求,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同时也为建立“共建共治共管”的管理模式提供有益探索,让政府、运营公司、居民和商家等各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古城的管理。

    “我们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实施、村民参与的三方模式,对古城进行改造升级,对文物建筑进行保护利用,对文物及传统风貌建筑进行梳理、保护及修缮,留住古城的历史文化特色、港澳源头文化、深圳本土城市文化等基因。”蔡淡宏说。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就如何留住古城提出3点注意。一是对现有古城进行保护,不能因市政建设的需要而对古城有所损坏;二是整理好古城现有资料,梳理出清晰的古城历史脉络和文化故事;三是对古城周边进行保护性考古挖掘,这对古城下一步的活化利用和研究很有意义。

    醒过来

    11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事业得到很大发展,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要加强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统筹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维护文物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筑牢文物安全底线。

    南头古城焕新做到了3点,一是“多改”,规划方案经历40余次修改,系统性考虑南头古城未来的发展、功能与服务需求。二是“少拆”,拆除的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仅占统租建筑范围建筑面积的0.02%。三是“不变”,施工过程由规划设计领域大师总把关,邀请广州灰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邵成村等古建领域能工巧匠参与,最大限度还原古城历史风貌。

    南头古城规划设计师、万科城市研究院院长钱源表示,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使南头变成一座“看得见的古城”,有着“读得出的历史”。例如,古城的南城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是古城最重要的形象入口,“为了使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南城门原本的威严和文化内涵,我们拆除了两侧原有的农民房,让历史城基露出地面,让居民和游客可以清晰地看到南头几百年历史的切面。”

    选择修旧如旧的微改造,用极细腻的功夫,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同时,尽可能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

    原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协调司司长张坚钟说:“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古城的设施不完善,但不能为了旅游观光而让当地居民继续这种生活状态,他们应当享受现代社会的发展成果。在修缮民居建筑同时,应改善居民的基础生活设施,做到发展旅游主客共享。”

    作为南头古城原居民代表,南头城实业股份公司董事长刘宝华表示,古城改造以来,环境变化很大,“烟火气十足的古城里,依旧是生活气息满满,现在有了更多文化产业和创意设计、展览的参与和入驻,多了更多文气,相信能给市民更多不一样的古城体验。”

    2019年10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印发《关于推进城中村历史文化保护和特色风貌塑造综合整治试点的工作方案》,将南头古城列为深圳7个率先尝试有机更新的特色城中村之一。

    经过大半年的改造提升,2020年8月26日,330多米长的南头古城南北主街示范段正式对外开放,餐饮、特色零售、文创空间、公共展览等文化旅游新体验,共分布在南头古城牌坊、南城门广场、南头1820数字展厅等18个景点。

    住建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吕舟表示:“历史城市的保护并非单纯对于历史建筑或者历史形态的保护,而是一个城市更新的过程。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重要意义。”

    活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建设和遗产保护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提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12月6日,由人民日报《民生周刊》、人民旅游、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联合组织的“古城对话会:让古城活起来”,在北京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和深圳南头古城两地连线举行。

    北京场和深圳场创新采用线上对话方式,一方面总结先行示范区“南头古城经验”,另一方面分享全国古城实践经典案例,拒绝形式会议,展开务实、接地气的南北对话。

    刘玉珠在出席北京场活动时指出,南头古城对于深圳乃至深港澳地区意义重大。保护南头古城,既要立足于南山区的视角,更要立足于深圳市,为古城的保护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做好南头古城的保护与利用,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建设中的矛盾。同时,做好古城的展示与传播,让古城服务于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深港澳发展。

    距离南头古城3公里内,有商业购物中心12个、写字楼29个、酒店69个,商业发达。对于南头古城来说,如何突围,文化与商业如何实现平衡,是古城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考量的关键。

    “接下来南头古城二期改造将更加注重历史文化与文化创意的创新转化手段,通过更多元化、更生动、更活泼的方式展现历史文化街区的魅力与多元复合社区的活力。”蔡淡宏说,“立足‘深港文化源头’的历史背景,古城积极导入深港澳创新资源、探索粤港澳人才要素流动机制,打造同宗同源文化内容。一是注重引入具有本地或港澳特色的业态,特别是有故事、有情怀、能够体现同宗同源或深圳本土精神的商户;二是积极导入港澳文化创意活动品牌资源,打造深港澳三地文化创意活动交流平台。”

    在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旧与新的碰撞中,南头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对城市的有机更新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在新鲜力量给古城注入活力的同时,市井生气并非全然消散,它们退居到里巷,又开始自发地生长起来。

    清华大学文创院副院长殷秩松说:“当代社会是媒介社会,南头古城活起来下一步建设要围绕传播力做文章,关怀到片区资源聚集持续发展乃至于它的美誉度、国际形象,都需要从传播力上加强。”

    开街以来,南头古城屡获嘉奖。作为全国旧城有机更新与文化保护发展典范,南头古城在2020年中国城市更新论坛中,获评2020中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

    2021年2月,南头古城成为深圳首批“特色文化街区”授牌单位。2021年9月,南头古城获准认定为市级文化产业园区。

    南头古城经历蝶变重生,如今已经成为遗址本体保护、历史传承、多元文化展示与城市共生的样本。未来,这里将是一个融合历史文化、休闲商业、品质生活等为一体的多元、复合、包容的活力社区。

    南头古城作为深圳市一张亮眼的文化商业名片,进一步带动了区域产业发展。真正让南头古城活起来,能火到什么程度,拭目以待。

深圳:让南头古城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