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专访清华大学教授裴晓梅—

长期照护体系亟待建成

□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 民生周刊 》(

    “老有所养”是所有人的美好期望,但有一些老人的养老之路却异常坎坷。比如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逐渐遗忘这个世界,甚至把自己弄丢,养老对于他们本人及其亲属都是一件难事。

    他们需要治疗,更需要长期照护。然而,大多数养老机构不具备接受失智、失能老人的能力,家庭的照护也面临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

    如何让失智、失能老人得到更好的照护对于我国养老体系的完善是巨大考验。就相关问题,《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裴晓梅。

    民生周刊: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据统计,我国约有1000万人罹患此病,在这些患者中,大部分是老人。目前对于这些老人的照护存在哪些问题? 

    裴晓梅:目前来看,我们可以帮助失智失能老人的力量非常有限,这和长期照护体系不够完善密切相关。 

    这个体系包括针对失智、失能老人的服务,这种服务和医疗服务有区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医疗服务是有病就治病,但是老年人主要面临的是慢性病和失能失智的问题。目前的医疗模式主要针对疑难杂症或者急症,对于长期照护需求,其实很难发挥作用。 

    长期照护服务主要内容就是医院护理、康复、家庭病床,再加上失智、失能老人的生活起居照料,这都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不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他失能的程度就会更严重,他需要的护理可能就更多。我国的照护机构、养老机构、护理院康复医院、康复中心的服务都属于这类服务。这类服务正在零零散散地建立,但是不成体系。

    造成阿尔茨海默病的原因目前并不太清楚,也不能完全治好,所以我们对他的服务很困难。心理咨询师、专业服务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作用,帮助减缓这种症状,但是我们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太少了。

    目前我国的医学院校很少有康复治疗师的系统培养,我们的康复治疗师基本都是短期培训出来的,严格来说其实是不合格的。在专业人才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一个长期照护体系很难建立。

    民生周刊:很多养老院、老年福利院不能接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给一些老人带来困难,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裴晓梅:养老机构不收这些失智老人,是因为他们没办法收。没有能力就不收,这还是一个负责的态度。有的机构没有能力照顾失智老人却接收了,可能会照护不当,甚至虐待老人。

    很多养老机构不懂得如何去应对失智老人的各种需求,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照护他们。这种需求只有专业人员才能理解,因为专业人员不足,所以服务不足。

    近年来,政府部门在老年服务这方面花了很多钱,但有时候却没有解决问题,比如投资建新的养老机构,却不知道怎么管理,造成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低,钱没少花结果并不好。

    其实我们应该认真地去建立一套系统,与其投资建立新的养老机构,不如投资建立专业培训项目。认真地培养老年病医师、营养师、心理医师、康复治疗师,还要培养优质的护士。现在一些职业技术院校开设了护理专业,但据我了解,他们的师资、教材都不好,专业能力还有待加强。

    另外,我们不应该只把眼光放在养老机构上,对于失智老人来说,没有什么人比家人照顾得更好了。照护失智老人最好的方式不是进养老机构,而是在家里有人陪伴。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没有安全感,对于失智老人更是这样的。所以帮助他们留在家里,留在他们熟悉的地方,比把他们送到养老院去要好得多。

    当然,养老机构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有些家庭没有子女,或者子女不在身边,不能照顾,而老人又完全不能自理,就得有养老机构来照顾他们。

    民生周刊:每一个失智老人背后是一个备受压力的家庭,怎样给这些家庭更多支持?

    裴晓梅: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子女比较少,照顾不过来,但是如果给予好的社区支持和帮助,家庭仍然可以担负很大的责任。 

    比如,建立社区照护中心,子女上班去了,把老人送过去,晚上再把他接回来,这种方式比把他完全送到养老院好。不过我们需要有一些措施,鼓励子女这样做,鼓励子女和需要照顾老人住在一起或者住得比较近。如果我们的社区非常友好,社区里大部分人都认识这个老人,他就可以在社区里到处走,即使走丢失了,大家也能把他送回来。

    这些家庭确实也会面临经济上的压力。有的地方在进行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据我所知,他们已经在考虑对失智老人的补贴了,补贴的钱可以打到老人或者照顾他的亲人的账户上。虽然补贴不见得够用,但是至少他们做出了一个姿态,要支持家庭来做这件事。未来随着财政的投入,这样的补贴可能还会增加。其实绝大多数家庭子女都是愿意照顾老人的,只不过是经济和各种各样的负担太重了,他们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时间来做这件事情,给他点帮助,他就受到了鼓励,愿意去做。

    另外,还应该对失智老人的家属开展教育,社区应该承担这样的责任,组织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培训,教育他们如何照料老人,告诉他们照料老人的过程中会有什么问题,适当的处理方式是什么。 

    民生周刊:长期护理保险已经自2016年开始试点,近日,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您觉得这个试点效果如何?相关制度如何完善?

    裴晓梅:有的地方做得比较好,试点主要是在城市,而且是地方财政资金比较充裕的城市,比如上海、青岛。这些大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资金是从医保的结余里拿出一部分,财政补贴一部分,有的地方个人也交一部分,有的地方还动用了一些福利彩票基金,拼凑起来。 

    各地方的试点模式其实都不太一样,大部分还是和原来的医保资金的结余有关。但是有些省市的医保没有结余,各地不平衡,需要政府进一步统筹考虑。

    建立一套长期照护体系,要注意服务、专业人才、公共资金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找出一些好的公共资金的使用办法。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意义非常大。过去政府对老年人照顾主要集中在城镇的“三无老人”和农村的“五保户”,范围比较小。但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地区,只要老人失智、失能达到一定程度,不论他的家里情况怎样,都会获得保障,这样公共资金使用的覆盖面就非常大了。这实际上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种扩展,会带给大家一种安全感,就是在你有需求的时候会有人帮助你,这一点对于老人来说非常重要。

被格式化的人生
爱,永不止息
妈,求您跟我说说话
父亲病后十二年
让失智老人有尊严地生活
长期照护体系亟待建成
无法根治,重在预防
日本是如何照护失智老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