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切断贫困代际传递链

□ 《民生周刊》记者 郭鹏 《 民生周刊 》(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安行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李宗胜  

    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独特的中国元素,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要求扶贫工作不能仅限于三年脱贫攻坚战,而是着眼于长远,让贫困人口从此在中华大地上彻底消除,这不仅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更是中国对世界独一无二的贡献。”

    接受《民生周刊》记者专访时,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安行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李宗胜说:“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家普遍对剩余的551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实现脱贫没有任何怀疑,但是,对部分人口走出贫困后不返贫还是存在一定担忧。如何确保贫困人口不返贫、不致贫,如何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我认为应建立扶志和扶智的长效机制。”

    民生周刊:扶贫先扶志,在您看来,要实现扶志目标,应采取哪些措施?

    李宗胜:扶志问题是脱贫攻坚和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抓手,也是难点。我在一些偏远地区农村调研发现,有些贫困人口完全与自己的生活观念息息相关,“安贫乐道”“穷自在”在一些人那里还存在一定的市场,安于“等、靠、要”,极个别人还对脱贫攻坚产生了较强依赖性,而这种思想往往会形成代际传递,也是贫困代际传递的思想根源。

    摒弃扶贫依赖思想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要实现扶志目标,可借助中华文化传统的力量,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建立一个扶贫帮困或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在村、屯、社区形成脱贫致富良好风气,用周围的大环境影响个别人的小思想。

    其次,要脚踏实地真扶贫、扶真贫,对缺乏脱贫志向的贫困人口,用情、用心、入心、入脑,给予生产生活帮助,更要给予社会温暖和思想帮助,融化他们安于贫困的心。

    最后,要制定相关措施,因人制宜、因时制宜,鼓励贫困人口脱贫过程中的积极作为和变化,让这部分人不断融入周围人群、融入生活,逐步达到知荣辱、求上进的效果。

    民生周刊:教育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扶智,您有什么建议?

    李宗胜:要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必须强化贫困人口的教育问题,而这主要表现在农村教育上。

    目前,由于农村教师资源、教育设施、信息资源与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有的地方差距还很大,要想补齐短板,需要从现实出发,长远考虑。

    首先,要将资源劣势转化为优势,建议尽快建立农村学前、高中义务教育制度。这是补齐农村教育短板乃至阻断贫困人口代际传递的长远工程,而且,有利于弥补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劣势。

    要引导农民更加重视教育,消除城乡教育差距,可以在部分地区试点学前、高中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迅速在全国农村实行学前、高中义务教育。

    对于青壮年,他们不可能再回去接受基础教育,则要对症下药,在职业技能教育上制定相关政策,让他们能够拥有一技之长,掌握更多生产发展技能。

    而对于更年长的人,他们专门学习一技之长存在难度,则应该送技上门、送技到户,而且不能硬送,要采取试验方式,让他们看到出路、眼见为实,进而相信技术、利用技术。

    对于城市贫困人员,可以采取同样的方式,直至达到一定的目标,形成彻底脱离可能返贫复贫基础为止。

    相信通过一系列方式方法,结合现代互联网技术,会形成浓厚的扶智氛围,形成扶智的叠加效应,从而最大程度避免贫困在农村和城市的代际传递。

    民生周刊: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同时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您认为应如何应对?

    李宗胜:首先,要合理地调整国家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方式。

    一方面,要对国家财政资金用于扶贫项目开发和建设加强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财政杠杆作用,激励贫困人口参与创新创业,引导国家财政资金向提高贫困人口创收能力方面倾斜,减少直接补贴资金的比例。

    其次,制定和执行因地制宜的扶贫资金支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

    对于财政资金雄厚的地区,在适当降低财政产业资金支持的同时,提高地方财政的配比比例。

    对于财政资金紧张的地区,提高产业资金支持额度的同时,降低或免除当地政府财政配比比例,或者采取地方财政配比承诺制,在地方财政好转,补足扶贫或者发展支持资金,从而使脱贫人口生产生活进入良性循环渠道。

    这些措施的不断完善是通过财政杠杆有效激发政府、社会、脱贫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在东北“三省一区”创建农业特区
管好老和小 脱贫质量才会高
多措并举力推三门峡高质量脱贫
精神扶贫、思想扶贫迫在眉睫
切断贫困代际传递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