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清华大学综合应急技术与管理团队首席研究员苏国锋:

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

□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 民生周刊 》(

    “安全第一”,不管是在假期出游,还是在生产现场,这都是最常见的标语。面对各类安全风险,进行预防,做好应急准备尤为重要。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的应急管理在不断地完善。在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应急体系经历了一次大考,为疫情防控做出了贡献,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

    只有居安思危,积极防范,才能有备无患。今后,我国应该如何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筑牢公共安全网?就相关问题,《民生周刊》专访了清华大学综合应急技术与管理团队首席研究员、教育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苏国锋。

    民生周刊:近年来,风险防范、应急管理越来越受重视。为什么我们要在全社会强调应急管理?

    苏国锋:当前我国的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三期叠加”的复杂样态,“解决重大矛盾”和“抵御重大风险”的压力尤为艰巨。特别是今年我国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造成了重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在全社会强调应急管理,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民生周刊:在应急管理方面,我国近年取得了哪些进展?

    苏国锋:近年来,我国在应急管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应急管理能力大幅提升。

    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总结经验教训,作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的决定,围绕四大类突发事件的应对,以“一案三制”为基础的应急体系初步形成。2018年,应急管理部组建成立,针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与32个部门和单位建立了会商研判和协同响应机制,建立了军地应急救援联动机制,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抢险救援技战术打法,有力有序有效应对了一系列超强台风、严重洪涝灾害、重大堰塞湖、重大森林火灾、特大山体滑坡和严重地震灾害,成功实施了各类重特大事故救援行动,最大限度把各种灾害和事故损失降到最低。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很多省市根据应急预案启动了一级响应,使得社会治理从常态转入非常态。武汉及周边地区果断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后,全国范围内启动一级响应,调拨大批物资、人员驰援武汉,成功阻遏了疫情在全国暴发蔓延的危险趋势。

    总体来看,近年来的产煤百万吨死亡率减少到10年前的6%;自然灾害监测预测预警时效性和准确性明显提升;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研判和控制成效明显;社会安全风险防控网基本形成,快速反应和现场处置能力显著增强,攻坚克难的应急能力显著提升。

    民生周刊:根据您的研究,目前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还存在哪些不足?

    苏国锋:尽管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条块分割、信息沟通不畅、资源难以整合、协调力度不够等问题依然存在。

    首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方面还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应急管理部门组建时间还不长,基础弱、底子薄,顺畅的应急管理体制体系还不健全;安全生产执法力量薄弱、保障能力不强;危险化学品、矿山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监管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其次,应急管理部门“上下联动”还不顺畅,在日常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中这类问题更突出,应急管理体制与灾害事故的高效协同应对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时,地方应急管理能力投入与建设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导致我国基础应急管理能力薄弱的问题长期难以解决。

    再次,政府部门之间“数据壁垒”较多。数据“部门墙”和“行业墙”比较严重,导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风险信息不全、风险防范能力较弱的情况比较普遍。

    民生周刊:那么,这些难题应该如何破解?我国的应急管理机制应该怎样进一步完善?

    苏国锋:应急管理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工程。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

    未来我国要继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法律法规,全面完善应急管理工作的体制机制,持之以恒地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应急管理正走向全过程管理,覆盖突发事件全过程。要重点探索防范救援救灾一体化运行机制。根据灾情做好预判,提前在重点地区、重点部位和重点工程预先布置救援力量,一旦有事可以第一时间应急救援,以最大程度减少灾害。

    应急资源保障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后勤基础。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应急资源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国家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建立多样化储备体系、紧急征用调度机制和技术支撑。

    民生周刊:一般来说,基层是各类突发灾难的直接受体,也是抗击灾难最及时、最熟悉情况的主体,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应该怎样提升?

    苏国锋:大量突发事件统计表明,灾害发生地的迅速反应和有效应对,能够大幅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降低灾害损失。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对整个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的一次大考,更是对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一次考验。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也暴露了基层急应管理存在的短板。

    比如,基层应急管理队伍人少质弱,小马拉大车,综合性救援力量缺乏,专业性不足。目前基层应急管理干部主体是原安监系统干部,随着应急管理范围的扩大,迫切需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应急管理队伍专业水平。

    基层应急技术基础薄弱、应急物资不足。疫情期间,基层应急主要靠人力,信息化手段不足。

    基层应急管理的法治化不足。在疫情防控中,有些地方出现了过激行为,凌驾于法律之上,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面对国内国际疫情的形势变化,需要把全社会的疫情防控网扎得更密更牢,这对基层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切实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需要从多个层面发力。

    首先要完善体制机制,优化顶层设计。要强化基层力量,鼓励基层创新。切实加强地方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整合优化基层站所,充实人员编制,健全乡镇街道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在体制机制设计方面给予市县级应急管理部门更大的自主创新空间。

    要建立多层次、立体式的基层应急救援体系。现代社会风险具有很高的流动性、跨界性与分散性。基层社会单元的应急管理力量薄弱,存在着单纯依赖政府救灾的惯性。只有将应急管理的主体责任落实到每个社会单元、每个社会成员的身上,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应急救援,政府才能够牵头构建起一张牢固的公共安全网络。

    横向上,建立包括专职应急救援队伍、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志愿者等的多层次基层应急救援体系。通过搭建多主体社会责任与公益相结合的共同参与平台,把央企或市属国有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区县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志愿者救援队伍均衡地综合起来,充分发挥各救援队及支持者、出资者的社会职责和社会作用。纵向上,建立立体式的基层应急救援体系:将公共安全体系从街镇延伸到村(社区)、自然村(经济社)、社区、家庭,搭建防灾减灾救灾社会网络体系。

    要建立全过程、防抗救结合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部成立以来,我国应急管理的理念正向灾害事故“全过程”治理转变,应急管理工作将贯穿突发事件的全过程。那么,从基层层面建立全过程、防抗救相结合的基层应急管理也是必然趋势。

    最后,要进一步强化基层应急管理的法治化水平。加强针对基层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宣传工作。只有以法律为基础,才能实现有效的灾害防控而避免事态的恶化。同时在基层执法过程中注意艺术执法、人性执法,营造和谐社会。

    民生周刊:目前,社会公众的应急教育做得怎么样?应该怎样加强?

    苏国锋:应急教育是生命教育,是每一个公民应该掌握、需要终身学习的“必修课”,也是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利器。不过,从实践看,我国应急教育普及率不足10%,而发达国家普及率高达50%。许多学校的应急教育还局限在“纪念日型”活动或“运动式”教育,教育形式主义和纸上谈兵问题较为严重。而学校之外的社会公众应急教育更是欠缺。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建设安全体验馆或者应急体验馆,提升教育实战演练的办法来解决。一方面进行学校试点,各级政府应督促学校认真贯彻落实自救、互救与公共救护等定期实战演练工作,通过在体验馆的实地演练,将书本知识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由学校“试点”到社区“推广”,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应急知识、在体验馆定期实战演练的风尚。

筑牢应急防线
聚焦提升基层应急能力
珠海构筑高效基层防灾网
菏泽:消防宣传惠及万千百姓
“消防助手”人人居安
蓝豹突击队:从救援转向防减灾
郝智远:防永远大于救
科学救援,不做悲情英雄
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