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地方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十建议

□ 北京工商大学区域金融工程研究中心 杨德勇 刘新明 《 民生周刊 》(

    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疫情的突然到来和逐步得到控制,总的来看,虽然是阶段性事件,但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巨大。

    结合2019年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2020年目前的状况以及未来趋势,经过与多级多个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沟通,就地方政府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提出10点建议。

    1.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中小企业融资在恢复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好坏严重影响着国家经济,特别是市县经济的发展,从而也是疫情结束后恢复生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中小企业恢复生产面临的困难很多,除了原来的税收过重、技术升级、环保压力、市场开拓等问题,在疫情冲击下又面临上下游产业链衔接、用工成本加大、防疫成本增加等问题,但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融资问题。

    据2019年中国供应链金融高峰论坛上公布的工信部数据调查报告显示,33%的中型企业、39%的小型企业和41%的微型企业融资得不到满足。疫情暴发以来,本来就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资金链更加紧张。

    因此,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融资问题在恢复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地方政府应明示本地经济发展的导向、政策和目标。

    在我国,市县级中小企业在多年发展过程中,与地方经济的关系有两个特点:一是中小企业往往与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关系密切,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二是中小企业的活动半径往往以当地为主,上下游产业链的主要部分也在当地,这就意味着地方中小企业发展的好坏、恢复生产的状况,往往对当地其他中小企业产生重大连锁影响,并进而影响市县整体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地方中小企业的这两个特点,制定的经济发展方向、产业发展战略、经济发展目标,往往会考虑当地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和历史资源禀赋优势,因而这些产业政策和目标对当地中小企业的影响巨大。由于市县中小企业主往往只注重微观管理,很少顾及政府目标的倾斜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市县政府要主动把本级政府疫情结束后,经济发展目标、产业发展重点、政策倾斜力度和条件明示给中小企业,从而减少企业的盲目性。这样,也为地方政府实现经济规划奠定了基础。

    3.地方政府应切实了解中小企业发展的困境、问题和诉求,最大程度改善融资担保环境。

    近几年来,中小微企业发展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这次疫情对他们的生存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很难获得担保机构的支持,无法充分利用担保机制提供的资金杠杆。

    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当地的担保环境建设,一是利用好国家出台的各类担保政策措施,如国务院办公厅刚刚发布的《关于推广第三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等。

    二是建立适合当地产业特点的政银保联动授信风险缓释资金池,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银行+征信+担保”的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新模式。

    三是加强当地担保机构建设,一方面鼓励民营机构进入当地担保市场,鼓励担保机构增资扩股,提高担保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应拿出一部分资金,独立或与民营机构合作,增强当地担保机构的实力。

    4.地方政府应积极深入金融机构,为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提供环境基础。

    各级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当地金融机构在本地区开展业务情况的好坏、业务规模和品种是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大事。以这次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为契机,改变地方政府工作作风,深入调研当地金融机构,把工作重点调整到为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提供清新环境的基本面上来。

    各级地方政府可借鉴《关于加快优化金融信贷营商环境的意见》的精神,拿出实际措施迅速改善融资环境。一是重视当地征信体系征信环境的建设,为金融机构在当地开展业务提供稳定可预期的征信基础。二是认真贯彻和执行国家有关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信托等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努力改善当地融资的法律环境、行政环境和社会环境,规范、整顿和维护本地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三是深入了解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政府出面为金融机构化解不良资产、盘活信贷资金,为金融机构转型升级提供帮助。

    5.地方政府应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与合作。

    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对象虽然是金融机构,但金融机构的活动会极大地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应主动与金融监管部门如人民银行、银保监局、证监局沟通,使得金融监管部门了解当地现状、政府动态以及正在实施的政策,力争得到监管部门的支持和理解,为当地企业和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监管环境,提高融资规模和融资水平。

    地方政府要通过建立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和当地金融机构三方例行沟通渠道的形式,让监管部门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取得他们的充分谅解,需要他们对本地金融机构在新产品开发、新业务开展、新机构设立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力争盘活当地金融业态,建立更有活力、有前景的金融环境。

    6.地方政府应强化所属金融主管部门的任务和职责。

    地方政府所属的金融办不仅在防控金融风险、优化金融环境、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积极化解企业债务风险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地方金融业态的发展、经济的促进、民生的保障也不可或缺。

    应该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大力加强金融办的工作。地方政府金融办除了原有工作职责以外,还应该是当地政府解读国家金融政策的顾问中心、当地政府利用好金融市场的金融顾问中心、当地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的融资服务中心、当地金融机构与当地政府进行沟通的主要管道以及当地政府与金融监管部门进行沟通的主要渠道。

    7.地方政府应努力与各类金融机构合作,积极推动当地金融创新。

    地方政府在风险防控的基本背景下,与当地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保险机构、征信机构及其他中介机构一起,承担当地经济发展责任,共同协作推动本地的金融产品创新,力争实现金融产品多样化、多元化,为化解当地的金融风险、债务风险,解决企业融资困难和地方政府债务等问题,创造合适的“政产金研”结合的新的运作模式。

    如与征信部门合作建立征信评估平台,为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提供支持;与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创新“银行+保险+企业”的融资模式;与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合作创新“银行+保险+期货+企业”的融资模式;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创新“银行+企业+金融科技公司”的产业链金融模式;与担保公司合作创新“政府+银行+担保”的金融运行模式,降低企业融资的进入门槛;与财务公司合作尝试开展财务公司供应链金融试行点。

    8.地方政府应重视当地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和使用。

    一种新产品、新服务从研发到投放市场,再到扩大生产规模、产业发展成熟,要经过不同的产业和产品发展周期,每一个阶段都会对资金提出不同需求。

    目前,我国大多数市域、县域的资本市场单一,大多数企业只能通过银行获取资金、不能满足多层次资金需求,导致金融业态不活跃、资金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地方政府要重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和使用,促进多层次市场的发展,为企业融资提供新途径。

    具体来说,一是要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包括基金、信托、融资租赁、金融期货、中介担保、征信公司等;二是重视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金融在当地的发展;三是努力营造适合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的社会环境。

    9.地方政府应加强与上级各主管部门的协调与合作,用好各种政策类产业基金。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建立了有政府和政策背景的各类产业基金。各种产业基金的出现应对中小企业融资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调研中发现许多问题。最集中的问题是基金利用效率低,主要原因是基金投放的风险较高,相关部门宁可不用不投,也不愿承担发生损失的风险。相应的各类基金都设置了较高的使用门槛,导致需要基金的地方政府和企业无法获得资金支持,最终使得产业基金流于形式。

    为了用好基金,扶持相关企业发展,地方政府应关注几项工作:一是加强与上级各主管部门及其所属基金的沟通,了解基金的特点、使用条件、政策要求;二是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基金在本地投放使用的要求;三是积极配合基金投、管、用、还的各个环节的工作,为长期使用基金打下基础;四是加大金融人才的引进力度,为管好用好各类基金提供人才保障。

    10.地方政府应重视地方智慧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

    目前,线上办公、线上购物、线上教学等线上活动成为主流,从短期看虽为疫情所迫,但已经使企业和金融机构认识到网上开展金融服务的重要性。疫情结束后,数字经济、线上经济、数字金融、互联网金融,必将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长期发展态势。建议各级政府重视并加快建设智慧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如推动不动产抵押登记在线办理等金融服务,加速构建金融服务应急响应机制等。

    地方智慧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平台上集合了征信部门、金融部门、中介部门、企业等金融运行主体,主要解决四方面问题:

    一是地方政府金融政策、经济政策的发布平台,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随时了解地方政府的政策动态。

    二是地方金融产品的供给和金融产品的需求平台,供需双方的线上线下集中交易可以最大程度上解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融资服务的工作效率。

    三是地方征信服务的提供平台。平台的征信服务得到政府强力支持,集政府各类信息于一体,与市场化信息相结合,极大提高了地方金融机构的融资效率。

    四是地方政府了解地方经济金融运行和地方金融风险防控的有力抓手。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域旅游示范区
地方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十建议
企业运用破产制度纾困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