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斜杠”院士邹才能

□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 民生周刊 》(

    中科院院士邹才能出的第一本书是民间武术秘笈《秘传·6步夺命功》。作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也是我国石油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的领军人物,他经常被调侃是“被能源耽误的功夫巨星”。

    “常规人要有非常规思想,也就是创新的思想。”这是邹才能常说的一句话。他是我国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的创建人,首个发现北美以外更古老的页岩气层系和具工业价值的纳米孔隙,提出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聚集、协同发展”,推动了我国油气勘探战略转变。

    但油气勘探和能源研究都没有让他放下自己的业余爱好,练武术、办摄影展……他的“斜杠”生活忙碌而充满乐趣。

    勘探非常规油气

    “我的专业就是在世界上找油找气。”谈到自己的研究领域,邹才能喜欢用大白话,“找到在地下一公里或10公里哪个地方有油有气就是我们的专业。”

    他至今还记得母校西南石油大学的校训: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毕业30多年来,他一直在为这句话奋斗。

    煤炭、石油、天然气都是不可再生能源,它们的枯竭成为能源界的共同忧虑。据预测,到目前为止,全球已经找到的煤炭还可以利用130年,找到的石油还可以利用50年,找到的天然气还可以用50年。

    邹才能认为我们还可以找油找气。石油工业走过了160年的历史,主要是常规油气藏开发。但非常规油气有巨量的资源,是常规油气的8倍。

    “只有解放不了的思想,没有解放不了的油气。常规的思想,找不到非常规油气,常规的技术也拿不出非常规油气。”邹才能说。

    他带领团队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非常规油气“连续型”聚集规律,提出“人造油气藏”开发的新概念。

    据他介绍,常规油气藏可称为“圈闭油气藏”,是一种天然油气藏,圈闭界限很明显,有统一油、气、水界面,有自然渗透率,一般采用直井开采,不需要人工压裂改造即可形成工业油气产量。而非常规油气一般在斜坡凹陷区赋存,大面积“连续”分布,无明显圈闭界限,无自然工业产量,需“人造渗透率”,一般需要采用水平井体积压裂、多井平台式工厂化等作业方式,在地下形成以井眼长度为体积单元、人工压裂缝网为流动通道的“人造油气藏”。

    他提出,常规—非常规在地下“有序聚集”,可以进行“协同发展”开发。比如,上万平方公里级的大川中地区,纵向有20余套常规—非常规工业性天然气层系,今后可以针对该区进行整体三维处理解释,透视地下不同类型、不同时代层位油气的空间分布,进行协同开发,在一个平台上部署井群,有常规的碳酸盐岩气井,也有非常规的页岩气井。

    “油气是不可再生的,但是非常规油气革命延长了石油工业的生命。未来世界上油气开采至少还有150年。”邹才能说。

    他把常规油气称之为白天鹅,把非常规油气称之为黑天鹅,“中国进入了常规油气和非常规油气并重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黑天鹅和白天鹅共生共荣。”

    跨界新能源

    近年来,邹才能将研究领域延伸到了新能源,并出版了新书《新能源》。“只有枯竭的思想,没有枯竭的能源。从化石能源到新能源,从高碳、低碳到无碳,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他认为,新能源发展是一个大趋势,新能源的发展中有可能出现灰犀牛事件,“灰犀牛动起来就不可阻挡。”

    新能源中最重要的是氢能、核能、太阳能,邹才能认为它们可能是未来新能源中的三只“灰犀牛”。比如氢能,重量最轻、导热最好、发热值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可以从水里来,也可以从化石中来。中国发展氢能非常有优势。中国靠海,海水和淡水资源都很丰富,近年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氢能发展战略,提出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

    “对一个国家来说,能源是强盛的动力,也是安全的基石。”邹才能希望到本世纪末通过新能源和天然气实现中国的能源独立。

    精习武艺

    “1992年的时候我比现在更红,那时候我有很多粉丝,每天收到的信超过100封。”回忆自己的青春岁月,邹才能非常自豪。

    邹才能13岁时开始习练峨眉拳。1987年,他大学毕业来到北京工作,与一些拳友在北京市武术协会申请了峨眉铁臂金刚锤拳技研究会,并被推举为会长。

    邹才能拳艺精湛,在圈中颇有名气。他带了徒弟,经常写武术文章、拳法书,希望将峨眉武学发扬光大。

    “武术可以锻炼人的体质,强身健体。”邹才能说,他认为武术可以成为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多年习武,邹才能在武术中体悟人生,凡事能泰然处之,保持平常心。在他看来,练武术的最高境界不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而是“化敌为友”。

    开辟业余“第二春”

    西南石油大学60周年校庆时,邹才能回到母校办了一个摄影展,他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摄影师。

    他的作品其实都是对生活中美的发现。比如,在办公楼上拍的彩虹。“我每天下班后都要加班,加班的时候都要看天,仰望天空是一个梦想。”

    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拍摄,作品上了专业杂志的封面。他记录了很多美的瞬间:太阳突破云层,发散金色的光芒;一只海鸥在大浪袭来时仍在沙滩漫步……

    “尽心尽善尽美。”他一直这样与自己的学生共勉。他希望学生都能有自己的业余爱好,而老师也能不断地超越书本、超越自己。

曲宝林:让放疗患者过上品质生活
“斜杠”院士邹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