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电企出海:输送发展动能

—专访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李彦斌

□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 民生周刊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电力取得重大发展。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我国已经做到14亿人口全民通电。

    中国电力发展迅猛,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积极布局海外市场,掀起了海外投资热潮。但电力企业如何更好地拓展国际市场,更好地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需要冷静思考。就相关问题,《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李彦斌。

    民生周刊:您觉得70年电力发展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李彦斌:最大的成就,首先是供电的普遍服务,我们解决了14亿人的用电问题,这是最伟大的成就。

    其次是我们国家现在供电的可靠性很高。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近几年都发生过大范围的停电。我们国家对这样的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尤其是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几乎很少停电。

    民生周刊:近年来,中国很多电力企业加大了海外布局,您觉得从电力企业的发展来看,面对海外市场,他们准备好了吗? 

    李彦斌:首先要看电力企业走出去的动机。我认为,电力企业走出去,不是说完全准备好了才出去,没准备好就不出去。从大的方面讲,他们走出去肯定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具体来讲,国内的电力企业,现在经营上明显有压力。尤其是发电这块,市场竞争机制已经形成。一方面,他们有很大的经营压力;另一方面,海外市场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电力企业纷纷走出去。

    但是,他们从管理上、技术上准备好了吗?应该也没什么问题。因为从世界范围看,我国的电力无论从技术、管理还是从实际的运营看,都很强大。

    所以,国内的电力企业走出去,是他们有这方面的需要,而且他们自身的实力也不错。至于走出去以后,发展得好不好,我觉得是一个由小到大、不断探索调试的过程。

    民生周刊:您觉得中国的电力企业走出去,有哪些优势?

    李彦斌:一是技术上非常成熟,无论是哪一种能源形式,他们都有成熟的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二是在国内有非常成熟的运行、施工经验,有很多实际经验,这应该是很明显的优势。

    民生周刊:那么,国内电力企业在海外发展时,会遇到哪些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李彦斌:国内电力企业走出去后,要加强管理。国外的市场、项目与国内比,在管理上还是有一些不同,我觉得他们在过程中可能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跨文化管理。

    比如,到了国外,项目负责人、技术人才是国内过去的,具体的施工人员还得靠当地人。在国内,现在的电力工程经常是“白加黑,五加二”,速度为王,赶进度,倒排工期。在国外,肯定是不适用的,他们没有这样的习惯或文化,该休息就休息。在这方面,我了解到,很多电力企业原来没有预想到,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跟预想不一样的问题。

    国内电力企业都是高度集中式管理,整个集团采用一种管理模式,具体到一个项目,电厂的管理都是按照集团的一套模式进行。在国外,这一套模式不一定适用,所以一定要根据当地情况,一个项目一个政策。这样就要求管理上个性化、精细化。

    电力企业走出去还要加强风险控制。风险,现在看来,首先体现的一个是政治稳定性的风险。因为一些国家,特别是一些小国,政治稳定性差,给项目的运行、投入都带来很大风险。

    第二是自然条件。有的地方自然灾害频发。可能因为了解不够,在实际项目进展中,有些项目遇到了很大风险。

    第三是社会治安。因为社会治安问题,工作人员受到一些影响。

    第四是经济上的风险。有一部分项目是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经济技术论证不是很充分,项目经济性差,没有效益,决策者考虑的是面子工程、政绩工程。

    我觉得,我们在海外的项目,除了援助项目外,一定要变成效益工程。所以,在技术经济论证、可行性论证方面,海外项目要比国内项目更充分。

    还应加强海外项目审计。海外项目投资之后,实施的场所已经不在国内,环境多变,这是事实,但我认为企业资产尤其是国有资产不能流失。所以,要按照法律法规、各种记录,加强审计,千万不要让海外项目滋生腐败。

    另外,要加强对海外工作管理人员的激励。在海外的项目工作人员很辛苦,他们遇到的困难比国内的项目大得多。所以,对于海外项目工作人员,应该建立一套合适的激励体系,这样才能使海外项目做得更好,而且有利于人员的成长。

    总之,电力企业走出去后,只有在这几个方面进行调整,才能发展得更长久、更健康。

    民生周刊:在电力企业海外布局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李彦斌:电力企业为海外项目寻找落地国家时,应该考虑几个因素。一是当地政治的稳定性,二是经济增长潜力,三是工业基础。

    一般来说,选择经济增长处于明显上升势头、工业基础较好、供电需求较大,但供电能力、人才方面较薄弱的国家比较好。

电亮幸福生活
青海:绿色电流送全国
西柏坡:明灯点亮新中国
下党乡:“五无乡”产业兴
于营村:农光融合助脱贫
边境小城 万家灯火
中国电力绿色转型
电企出海:输送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