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同心:同心同德奔小康

□ 《民生周刊》记者 赵慧 《 民生周刊 》(

    “三军同心,军民同心,回汉同心,始终传承着老区红色精神的同心,一定能找到脱贫致富之路,一定能走好新的长征路。”

    83年前,宁夏同心县,聚集了彭德怀、徐海东等众多优秀红军将领,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政权……

    如今,战争烽烟散尽,在当年红军战斗过的这片黄土地上,一场脱贫攻坚战进入了决战时刻。

    由于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山大沟深、干旱缺水、县穷民贫一直是同心的基本县情。1983年,同心被确定为国定贫困县,后又成为六盘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61个核心贫困县之一。直到2014年,贫困发生率仍高达33.3%,三成以上群众处于贫困线以下。

    如何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近年来,同心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脱贫攻坚十大工程,打好补短板、强弱项的6场硬仗。截至2018年底,100个贫困村有88个出列,14个深度贫困村有6个退出,23609户90103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4.65%。

    今年是同心脱贫摘帽冲刺年,从年初誓师大会吹响总攻集结号开始,同心县乡村三级层层立下军令状,力争年内剩余1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8个深度贫困村全部出列,综合贫困发生率控制在0.5%以内,彻底甩掉贫困县帽子。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西征战役的大本营和指挥中心在同心,时间长达半年之久;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政府—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在这里建立,开创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 

    6月27日,红军西征纪念馆里,同心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红军西征纪念馆党史研究员杨文元,和《民生周刊》记者谈起同心革命史时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1936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西征攻克同心全境,彭德怀率领西征总指挥部随即进驻同心县豫旺镇。10月,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在同心城宣告成立,选举雇农出身的马和福为政府主席。

    “同心革命老区是在红军西征开创的。红军西征是在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与十四年抗日战争时期的过渡期间发生的重大战役,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杨文元说。

    杨文元说,彭德怀率红一方面军西征,迎接了红二、红四方面军,实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整合了革命力量,也宣告了蒋介石围追堵截的失败。

    1936年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陕北保安采访毛泽东、周恩来等党中央领导人后,8月来到西征前线豫旺(今同心县)。

    “斯诺在陕甘宁边区3个月之行,有40多天在同心度过,他后来完成的世界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近1/3的篇幅在同心采访完成。”杨文元说,斯诺采访计划中的很多传奇将军当时都在同心,《彭德怀印象》《红色陶工徐海东》等章节就是在同心完成采访。

    “特别是当他看到回民自治政府建立时,非常惊喜,这是他采访计划中没有的新发现。书中专设了《穆斯林与马克思主义者》一章,把中国共产党在同心的这一伟大创举介绍给了全世界,并强调这是他‘在宁夏看到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杨文元说。

    随着《红星照耀中国》的流传,宁夏豫旺(今同心县)和陕北保安(今志丹县)成为国际社会了解真实的中国共产党及其边区人民生活的第一个窗口。

    岁月流逝,红色始终是同心革命老区的底色。曾担任武警同心中队指导员的杨军成告诉记者,武警同心中队前身为豫海县回民游击大队,马和福烈士是第一任主官。至今,每逢重大节日活动,中队都会第一个点大队长马和福的名字,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2006年10月,红军西征纪念馆在原同心古城旧址落成,并被确定为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旅游景区。这座纪念馆从立项、规划、建设、布展乃至开放后的讲解,每个环节、每幅图片、每段文字都凝结着杨文元的心血。

    纪念馆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缅怀先烈,重温历史,同心的红色旅游亦随之方兴未艾,为老区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水路不通走旱路,旱路不通找出路。”在杨文元看来,尽管同心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划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但受“丝绸之路”重要驿站的影响,经贸活动一直比较活跃,历史上曾是有着商埠和旱码头之称的边贸集镇。改革开放后,宁夏因势利导,发展经贸,确定同心为宁夏第一个经济流通试验区,发展成为今天全国乃至世界的山羊绒集散地。

    “三军同心,军民同心,回汉同心,始终传承着老区红色精神的同心,一定能找到脱贫致富之路,一定能走好新的长征路。”杨文元说。

    “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一起拼”

    6月27日,同心扶贫产业园内,中核(宁夏)同心防护科技有限公司员工杨正宝,正将一件件脱水后的工装放进烘干机。杨正宝是附近的村民,他和妻子都在中核同心公司工作,家庭月收入达到7000多元,不用外出务工就能养活一家人。

    同心扶贫产业园由中核集团帮扶建设,2017年11月主体工程建成。与一般园区不同,入园企业须满足劳动密集型、优先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保证员工最低工资标准等3项要求,以确保产业园充分发挥扶贫效益,目前已入驻纺织、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约20家。

    成立刚满一年的中核同心公司,由中核集团旗下的中核环保公司牵头创办,是中核集团以产业直接投资方式带动地方发展、促进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的一次新尝试。

    “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一起拼。”中核同心公司墙壁上的这条标语异常醒目。总经理梁秉竞告诉记者,这是中核环保提出的一条企业发展理念,现在已成为中核同心的企业文化。目前,公司已投产5条生产线,拥有330名工人,其中绝大部分是附近村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们有稳定的收入,一些贫困户的姐妹们也在积极工作,早日脱贫。上善若水,大爱无疆,是你们心系我们同心,让我们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

    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中核同心女工马梅给中核环保党委书记、董事长吴秀江寄去一封感谢信,类似的感谢信中核集团领导层已经收到多封。“到工厂务工,让这些平时没有机会就业的回族妇女有了工资,也让她们在家庭中有了地位。”梁秉竞说。

    2014年,同心成为中核集团定点帮扶县。2014年至2017年,中核集团安排资金1635万元,支持同心产业园建设、黄花菜示范种植、农村电商扶贫、道路林带整修绿化等项目。2018年,中核集团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320万元,同时投资1000万元成立中核同心公司。

    “十三五”期间,中核集团对同心县的捐助投入累计将达 3000余万元,形成了产业、教育、医疗、党建等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的大帮扶格局。

    枸杞熟了

    6月28日,距离同心县河西镇同德村不远,润德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万亩枸杞熟了,来自同德村等附近村庄的600多名村民穿梭于枸杞树间,采摘鲜果,享受丰收之乐。

    现场一名管理员介绍,当天按照每斤1.2元的费用,现场共发放采摘款近两万元。再过一个星期,随着基地枸杞进入旺果期,每天会有2000多人同时采摘,劳务费一天就发放近15万元。

    一篮篮火红的枸杞鲜果,过秤后倒入统一规格的箱子,然后运往不远处的润德生物生产车间,用不了多久,枸杞干果、果酱、芽茶、饮品等各种深加工产品便“新鲜出炉”。

    同德村是国家“十二五”移民重点村,全村有1349户、6745人,全部为县内移民,此前人均收入不足1500元。2013年,为解决移民生存问题,同心县探索实施产业流转模式,引入润德生物流转同德村土地7500亩,发展枸杞种植业。

    “土地流转期限为25年,流转费用采取‘67889’的标准,即第一个5年每年每亩地流转费600元,第二个5年为700元,第三和第四个5年为800元,第五个5年为900元。”润德生物公司总经理郭嘉说,每户村民平均每年可获得枸杞产业流转收入3800元,人均可获得流转收入760元,实现了旱涝保收。

    除获得产业流转金外,村民还可通过务工实现增收,人均年收入达到7000元,户均年收入突破20000元,比移民前收入提高了4倍。这还有效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浪费资源、生产效率不高的问题,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种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昔日贫瘠沙漠变成今日万亩绿洲,曾经靠天吃饭的移民群众,今日也当上了“产业工人”。

    当地干部介绍,目前,同心按照“乡有致富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要求,围绕草畜、有机枸杞、中药材、圆枣等主导产业以及肉牛、生态小杂粮、红葱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着力培育壮大“4+X”脱贫富农产业,以实现百姓持续增收。

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战
让革命老区焕新颜
百色:产业扶贫显成效
会宁:“牛羊蔬菜”铺富路
同心:同心同德奔小康
蔚县:撑起群众健康一片天
沂水:扶贫不胜 决不收兵
赤水:红色传承 绿色脱贫
衡东:“元帅镇”里产业兴
蓟州:立体帮扶 共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