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会宁:“牛羊蔬菜”铺富路

□ 《民生周刊》记者 郑智维 □ 王瑞 《 民生周刊 》(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会宁县在落实各项扶贫政策的同时,还注重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鼓励引导贫困群众用双手改变生活。

    “红色旅游、绿色产业、金色教育,这是会宁县的三块招牌。”初来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这里的干部向《民生周刊》记者介绍说。

    会宁,位于甘肃省中部,有“秦陇锁钥”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除了是红军会师地,会宁还是国家级贫困县。这里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左宗棠曾言“陇中苦瘠甲于天下”。2014年,该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99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1.44%。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立足资源禀赋,会宁县因地制宜,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书写了“牛羊蔬菜”铺富路的脱贫攻坚华章。

    2019年,会宁县计划减少贫困人口7052户32615人、贫困村69个,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15%,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从一亩田到一亩园

    刚摘的第一茬辣椒,批发价卖到每斤2.5元左右。看着大棚里长势喜人的辣椒,甘肃省会宁县韩家集镇袁家咀村村民王富华心里盘算着,从现在开始采摘,一直到9月份,今年家庭的收入就有了保障。

    从一穷二白的贫苦农民到大棚种植能手,从被帮扶对象到主动去帮助别人,王富华是村里脱贫致富的典型。

    曾是村里的低收入户,王富华一家共5口人:两个孩子都在读书,家中还有年迈的母亲。多年来,他一直靠种植玉米、打零工维持生计。

    因为家中有80岁的老人,还要供两个孩子读书,王富华不能长期外出打工。加之年龄偏大,又没有一技之长,即便外出务工,他也挣不下太多收入。

    “通过多次入户走访,我们了解到王富华的家庭比较困难,在镇上、包村干部和村干部、驻村帮扶队的多次动员下,他种植了4个蔬菜大棚。”韩家集镇袁家咀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魏书文说。

    据介绍,王富华种植的蔬菜每个棚年收益能达到5000~6000元。除了种植大棚蔬菜,勤劳的王富华还养着羊,2017年他们一家顺利实现脱贫。今年,他还被聘为水管员,负责给村里的大棚蔬菜灌水。

    “脱贫之后,推了原先的旧房子,重新盖起了新房子。如今,娃娃们上学基本不愁,每个月的生活费我都能一次性给到位。以前,每逢娃娃开学,我不得不这儿借那儿借。”谈及生活的改变,王富华说。

    长期以来,玉米和马铃薯是会宁县传统种植的基础产业,但受土地产出率、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农民单纯依赖种植玉米和马铃薯增收的空间已十分有限。

    王富华脱贫致富,离不开会宁县产业发展思路的转变。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会宁县推动“一亩田向一亩园”转变,不断壮大高原夏菜产业,大力发展塑料大棚蔬菜种植,探索出一条干旱塬区发展蔬菜产业脱贫的路子。

    三大扶贫产业

    2018年,会宁县投入塑料大棚建设资金1.8亿元,配套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00万元,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塑料大棚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1.5万亩,露天等其他种植形式面积8.5万亩。

    按贫困户户均承包4个塑料大棚的指标,该县现有的3万个塑料大棚总共覆盖了贫困户7000多户。全县蔬菜年产量达34.4万吨,销售收入6.2亿元。蔬菜产业已成为会宁县实现产业达标、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的重要新生力量。

    没有产业支撑,很难脱贫;缺乏产业带动,增收难以持续。“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也是推进脱贫攻坚任务落地的关键所在。”会宁县委书记王科健说,要持续培育壮大富民产业,将更多贫困户紧紧吸附在产业链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巩固脱贫成果。

    脱贫攻坚中,会宁县按照“扶贫抓产业、产业抓覆盖、覆盖抓达标、达标抓效益”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一户一策”落实,聚焦肉牛、肉羊、蔬菜三大扶贫产业,坚持“外引”“内培”相结合,突出创新品牌,努力构建乡村振兴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014至2018年,会宁县累计脱贫30209户133793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了23.94个百分点。

    据会宁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周发禄介绍,该县立足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依托农户家庭规模养殖为主的“小群体、大规模”的模式,全县肉牛养殖得到了迅猛发展,基本形成了以东南部二阴山区为主的肉牛养殖集中区,发展起了11个肉牛养殖重点乡镇和98个肉牛养殖规模村,全县肉牛产业增加值达到4亿元。

    2014年以来,通过奖补资金的落实推动,在产业扶贫上,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养牛达到16.8万头,养羊达到312万只。目前,家家户户的生活随着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全面推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致富观念深入人心

    获得全县脱贫示范户表彰后,会宁县八里湾乡苟川村马咀组社社长魏茂林发出感慨:做梦都没有想过,自己能成为全县、全乡的脱贫示范户,全村的先进个人。

    20l6年,在乡政府的组织下,他先后到陇西县等地参观了解中药材种植情况。回来后,便利用5万元的精准扶贫贴息贷款,在村里一次种了15亩黄芪。

    这次大胆的尝试,魏茂林取得了巨大成功。作为社长,他决心带着乡亲们共同发展,很快马咀社就形成了上千亩的中药材大片区。为随时关注黄芪市场行情,头脑灵活的魏茂林加入会宁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协会微信群,积极为全村联系引进客商,帮助大家销售药材。

    2018年8月,会宁县人民政府与北京雄特牧业有限公司在兰州签订了建设中国西部安格斯肉牛引进繁育示范县合作协议。而八里湾乡正是会宁县落实这一协议的先行示范乡。听到这个消息,魏茂林毫不犹豫引进了5头安格斯肉牛,又一次当起了大家的带头人。

    通过吃苦耐劳和带头示范,魏茂林带动群众依托种养殖增收致富,增强了贫困户脱贫的积极性,激发了贫困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也赢得了大家的信赖和尊重。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会宁县在落实各项扶贫政策的同时,还注重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鼓励引导贫困群众用双手改变生活。像魏茂林一样,该县涌现出一大批靠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的典型。

    “要在扶贫产业培育和发展上下功夫,发挥龙头企业、种养基地、专业合作社作用,把特色产业项目有声有色地搞起来,带动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早日脱贫致富。”王科健说。

    会宁县韩家集镇谷地场村村民司炳铎始终坚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信念,自觉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通过辛勤劳动靠养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不等、不靠、不要,党家岘乡上秀村西坡组脱贫致富示范户闫进伟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一天天改变着生活的轨迹,用实际行动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脱贫致富“励志课”。

    ……

    天上不会掉馅饼,幸福是靠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我们注重发挥脱贫致富示范户的带头示范作用,让他们把周围的贫困户带动起来,从而全部实现脱贫摘帽。”会宁县党家岘乡上秀村驻村帮扶队队长、第一书记王亚强说。

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战
让革命老区焕新颜
百色:产业扶贫显成效
会宁:“牛羊蔬菜”铺富路
同心:同心同德奔小康
蔚县:撑起群众健康一片天
沂水:扶贫不胜 决不收兵
赤水:红色传承 绿色脱贫
衡东:“元帅镇”里产业兴
蓟州:立体帮扶 共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