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于川:让孩子真正爱上艺术

□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 民生周刊 》(

    要不要让孩子学一门乐器?孩子有艺术天赋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遇到这样的问题。不少家长为孩子选择了艺术培训,却只有一部分人能坚持下去。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但有的教育方式让孩子离艺术越来越远。”谈到艺术教育,二胡演奏家于川深有感慨。他是北京乐府室内乐团音乐总监,也是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二胡教师。专业的乐手与音乐教师双重身份,让他经常反思艺术教育。

    他强调家庭艺术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希望在孩子的学艺路上,家长成为更好的陪伴者。

    家长不要做孩子的监工

    回想自己的学艺之路,于川最感谢的人是自己的父母。

    小时候学琴,家里并不宽裕,但父母拿出了每月工资的二分之一供他拜师学艺。于川记得,有时候,他在拉琴,母亲在做饭,拉着拉着,母亲放下锅铲,告诉他,这个音和之前的音,衔接得依然有痕迹,不够连贯。

    “父母从来没有严厉地批过评我,但他们一直在用心听我拉的每一首曲子,并给我最严格的指导。” 于川说。

    正是在父母的鼓励下,于川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属小学,并且一直坚持音乐学习至研究生毕业,成为专业的二胡演奏家。

    现在很多家庭送孩子学乐器,是把孩子交给培训班,孩子在里面上课,家长在外面玩手机。在家里,则仅是规定时间让孩子练习。

    “艺术教育不能只依赖老师,家长应该用心陪孩子上课,尤其是在初学期,要给孩子一些指导。”于川说。

    但大多数家长并不懂乐器,不知道怎么指导孩子。在北京西苑小学的一次家长课堂上,很多家长便表达了这样的困惑。

    “其实艺术不分专业和业余,很多非艺术专业的人艺术水准不一定低。” 于川经常鼓励家长,“你可能不会演奏乐器,但是能用心感受孩子演奏得准不准,流畅不流畅,你肯定能听出来。” 

    他觉得,跟着孩子上课,对家长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可以弥补自己不懂乐器的缺憾。“以成年人的理解力,理解初学期老师讲的内容是非常容易的。”

    关键在于家长怎么定位自己在孩子学艺过程中的角色。如果是监工,就只是接送孩子学琴,监督孩子练习。如果家长是孩子学艺路上的导师,就要跟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深度陪伴孩子,给他艺术指导。

    于川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从孩子的监工变成导师,这样孩子才能在学艺之路上走得更远。

    引导孩子爱上艺术

    孩子自己选了一门乐器,学了一段时间就没兴趣了,这是很多家长遇到的“烦恼”。 

    “学习乐器,肯定有一个苦和累的过程。”于川坦言,一般孩子在初学阶段都不会真正喜欢乐器,练习的过程单调而枯燥,自觉练琴的孩子并不多见。

    他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的“小把戏”,父母出门了,让他在家里练琴,他特意把琴换一个位置,以示自己练过了……

    “一般都是在学习一段时间后,达到一定水平了,才会逐渐对乐器产生兴趣。”于川说。在这初学阶段,父母要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支持并鼓励孩子,不断激发孩子的成就感。

    他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去音乐厅,听现场音乐会,参加一些艺术节、艺术嘉年华活动。多让孩子听一些古典音乐,在家里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熏陶孩子。另外,让孩子多一些学习乐器的伙伴,同伴之间会相互影响。

    乐器是越学越简单的,很多家长认为“艺多不压身”,让孩子学习多门乐器,于川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这样孩子不会真正爱上艺术,只是会操作不同的乐器。他强调,艺术教育并不仅仅是教孩子学会演奏乐器,而是要让孩子感悟到乐器所承载的历史、文化。

    艺术教育要去除功利性

    近年来,艺术特长加分在中考、高考中逐步取消。这让很多家长失落,投入了那么多钱和时间学琴,却对升学一点帮助都没有。也有些家长在犹豫,孩子的艺术之路要不要继续?

    这给艺术教育的普及带来挑战。在没有了加分的诱饵之后,在升学压力面前,还有多少孩子能坚持学艺之路?

    在于川看来,取消艺术特长加分,在短期内会影响一些家长的积极性,但长期来看,这一举措,仅是去除艺术教育的功利性。

    他发现,很多学校加大了艺术教育的力度,增加了艺术课程,成立了多种多样的艺术社团。比如,西苑小学前年成立了民乐团。

    去除功利性之后,艺术教育将达到更好的广度和深度。于川希望家长也能摒弃功利心,把学习器乐和孩子的成长联系起来。

    “艺术成长,看不见的东西远比看得见的东西更重要。”于川说。比如,乐器学得好的孩子,往往能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

    事实上,良好的专注力会让孩子的学习效率更高。在长期的教学中,于川发现,演奏水平越高的孩子,文化课成绩越好,“良性的艺术教育是伴随孩子一生的。”

于川:让孩子真正爱上艺术
为山区孩子打开另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