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名以载道:从起名看文化传承

□ 晋中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校长 张润喜 《 民生周刊 》(

    对中国人而言,名字不仅是个人的符号,还寄托着个人乃至家族的理想信念。名字里面有乾坤,中国人起名取字的过程,是表达思想的过程,也是谋划未来的过程。认识自己名字的文化内涵,是对教育孩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活教材。

    循循善诱  名以明德

    把重要人生哲理,融进后代名字里,是许多中国家庭的传统。这一传统,可以说从孔子开始,传承影响至今。

    宰予,字子我。曾因“昼寝”激发了孔子“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著名判断和“听其言而观其行”的方法论,是孔子批评最多的学生之一。宰,主管、主持的意思,予,即我。宰我,意为主宰自我。事实上,宰予的确是一个能够大胆质疑、颇具创新精神的学生。

    “宰予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宰予敢于向“三年之丧,天下通丧”的传统礼制挑战,正是其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表现。

    “字”如其人。宰予自信、自我。名字与其个性之间的契合,也体现在命名意图中。

    仲由,字子路。“好勇力,志伉直。”孔子说,“由也喭”、“由也果”,子路性子急。孔子说,“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子路的治国理政能力比较强。“由也好勇过我”,孔子曾把子路比作“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并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终在卫国发生动乱时,为抢救其主人孔悝而死于乱刀之下。

    由,经过,经历。路,道也,途也。有一个成语,叫必由之路。孔子倡导的“仁”,就是人之为人的必由之路。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修己”即修身。路不修,如何由?是仲由名字蕴含的人生哲理。性格决定命运。如果性格中的“短板”一直修不好,路上的沟沟坎坎就会突变成一道“天壑”,让你过不去。这又是子路悲剧给人们的一个启示。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言偃,字子游。偃,停止;游,动也。运动和静止是标志物质存在状态的哲学范畴。偃游者,行止有度也。但孔子也讲:“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偃亦有“讷言”,子游亦有“敏行”之意。所以,子游的名字也透出了其向往君子人格的寄望和追求。

    仰之弥高  名以言志

    把对孩子的理想教育、期望,艺术地安顿在后代的名字里,也是中国人起名字的重要原则。

    颜回,字子渊。出身贫贱,一生没有做官。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敏而好学,注重仁德修养,孔子很欣赏。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认为自己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在于好学。所以,孔子在回答“弟子孰为好学?”的问题时,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回,转也;渊,回水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孔子说:“回也屡空。”即经常穷乏,这是颜回如水般不争的后果。“夫唯不争,故无尤”,这便留下了千古称颂的“颜回之乐”。而在学业上,孔子说颜渊:“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颜回又一直在争。形容一个人知识广且深,博学多才,叫渊博。正唯好学,成就了颜回的渊博。回以德行著名,所以排在“十哲”德行第一。回也“深”,回也“厚”,回也“博”。厚德博学正是颜回名字承载的志向,颜回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瞻之在前  名以致远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里,“贤”是“齐”的目标,“思”是“齐”的起点,“齐”是“贤”的动力,“省”是“贤”的保障。树立一个“贤”作为目标,人的一生就会充满“齐”的张力。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中国的先民总是举一个“贤”者,择一个“善”者,用名字的方式,去引领后人的成长。

    端沐赐,字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子贡口利嘴快,巧于言辞,连孔子也经常被他辩得辞穷理屈。孔子问他,“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孔子听了十分满意,“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知十”与“知二”是学习能力的差异,也是子贡语言表达的艺术。所以,“十哲”言语科必然会有一个子贡。孔子说:“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子贡不接教命去经商谋利,预测市场行情总是屡猜屡中,“家累千金”,差不多是当时的首富。然而子贡最大的成就却是凭借超强的“通变”能力改变了当时的世界格局;“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孔子说:“赐也达。”“达”是子贡的卓越品质。

    赐,旧时地位高的人或长辈把财物送给地位低的人或晚辈,曰赐。贡,古代臣民或属国把物品献给朝廷,曰贡。端沐赐字子贡,正谓上下通达之意。孔子曰:“赐也达。”概括了子贡超群的通达能力。有“亿则屡中”为证,更有“五国通变”为证。名以致远。或许“达”的确是子贡的一个目标,一种力量。

    还有“冉门三杰”: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冉求,字子有,其名与字都有讲究。古代兄弟姊妹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作为冉氏宗族人,从字的排行上看,伯牛应该是仲弓的老大。“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一个是耕田的牛,一个是狩猎的弓,这是先人对幸福的战略布局。然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梦想与现实之间,还需要一个“求”字。“不求”,便是一无所有。这就有了世人所称“冉门三贤”的冉求。耕、雍、求冉氏三兄弟名字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冉氏家族的匠心所运,也是中国文化的奥妙所在。

    名以载道。讲好中国故事,也应该从中国人名字的故事中汲取素材。“于斯致思,无所不至。”中国人的名字里,乃至从乡村到城市的地名里,同样“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文化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讲好中国人名字里的故事,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礼敬与传承,也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有效途径。

协同整合,提高网络理政质量
名以载道:从起名看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