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文明祭扫,从移风易俗开始

作者 胡印斌(媒体评论员) 《 民生周刊 》(

    丧葬文化的改变,不能通过一次次的“消防员之死”来推动,而是要真正做到移风易俗,积极践行绿色生态的观念。

    四川凉山大火导致大片森林被烧毁,并有30余名森林消防人员和地方干部群众在救火中牺牲。

    一场大火造成如此严重的损失,令人痛心,也让人反思。事实上,随着人与自然互动的日益频繁,火灾潜在危险性逐年升高,森林防火形势不容乐观。 

    而3月30日的凉山木里县大火,也并非孤立事件。据四川省应急管理厅3月通报,仅今年以来,凉山州共上报森林火灾21起、草原火灾2起。单单2月一个月,应急管理部接报处理的54起森林草原火灾中,凉山州就有18起。目前已查明火灾原因的有15起,均为人为引发,包括烧地边、秸秆等农事用火,小孩玩火、电线短路等。

    因为有凉山大火以及各地次第发生的火灾作为“殷鉴”,刚刚过去的这个清明节全国防火形势总体不错,但仍十分“顽固”的烧纸等行为,确实也为清明防火增加了难度,有些地方甚至全部公务员取消清明假期,上山巡查。因此,防范火灾,让清明节更“清明”,必须从改变人们祭祀方式及旧思想做起。

    一方面,坚决杜绝在野外烧纸等容易引发火灾的祭祀方式。近年来,各地的生态环境改善,林木覆盖率大幅提升,而清明正值天干物燥、降水稀少的时节,很多火灾都是由于用火不慎造成,这就要求民众切实提高防火意识,把有关部门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慎终追远、祭祀先人,不一定非要烧一把火。中国人有崇敬祖先的传统,死者“入土为安”,并在其后漫长的岁月里接受后人的祭拜,这已成为一种特有的丧葬文化。但如果因为祭祀而动辄起火,也不是“慎终追远”的正确姿势。

    另外,不烧纸了,还要有新的丧葬文化来引导民众。比如一些地方推行的“海葬”“树葬”“自然葬”等方式,就是不错的选择。不保留骨灰,也不去搞出一个个坟头,逝者回归自然,这本身也是符合大自然生生不息的道理。而“自然葬”等成为主流的丧葬方式,相应的,相沿成习的烧冥币、烧纸车、烧纸马等行为,自然会大大减少。

    退一步讲,即便暂时还难以让更多人接受新型丧葬方式,也应该从根本上移风易俗,改变以往动辄烟熏火燎的做法。秀美的山川,不能因为烧纸而到处起火,也不能因为祭祀而弄得乌烟瘴气。

    葬俗的移易,与政府的约束有关系,也与自上而下的引导密不可分。风气之变,往往自上而下,风行草偃,反之则波澜不惊。这就要求,要从上而下倡导推动,各级官员要带头移风易俗,不能只是呼吁老百姓回归自然,而官员却享有豁免权。东汉学者班固在《白虎通·三教》中指出,“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以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就是这样的意思。

    丧葬文化的改变,不能通过一次次“消防员之死”来推动。那些年轻的生命已经远去,纪念他们的最好方式,就是做到移风易俗,积极践行绿色生态的观念,这不仅符合生态、环保的原则,也符合全社会的公共利益。

文明祭扫,从移风易俗开始
救死扶伤不容“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