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北京海淀:打造家校共同体

近年来,海淀区在中小学家校共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很多学校都打造了家校共育平台,开设了家庭教育课程、家长课堂,教师也在积极地成为家长的“合作伙伴”。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 民生周刊 》(

    徐玲今年有了一个新身份,家庭教育指导师。

    作为人大附中翠微学校的副校长及英语教师,她2018年参加了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成为海淀区首批30名家庭教育指导师之一。

    近年来,海淀区在中小学家校共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很多学校都打造了家校共育平台,开设了家庭教育课程、家长课堂,教师也在积极地成为家长的“合作伙伴”。

    别让家长把老师当外人

    中关村第三小学教师鲁志民把家校共育比作跳绳。

    “老师和家长是摇绳的两方,孩子是跳绳的人。孩子跳快了,我们就要加快。孩子跳慢了,我们也要放慢。任何一方拧着,这个绳就跳不好。”鲁志民说。

    他在学校组织了一支篮球队,每到月底,都要为队员办生日会,孩子们一起分享蛋糕。这只是一件小事,却给他们带来很多快乐。

    “孩子受到尊重了,会变得更自信。”鲁志民说。在家校共育中,他一直强调“尊重”,尊重孩子,也尊重家长,大家一起关注孩子的成长。

    在《民生周刊》记者的采访中,很多教师都表示:尊重,是一切家校沟通的前提。

    “尊敬的各位家长……”这是中关村第一小学教师李荣霞每次给家长发通知时必用的开头。她在班级尽量营造出家的氛围,跟家长的关系也很好,但她还是坚持,对家长要有更多的尊重,“别让家长把老师当外人,更别让家长把老师当敌人。”

    中关村第一小学教师尚炜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发现,与家长沟通要注意几个心理误区,一是居高临下,好为人师;二是急功近利;三是不体谅对方。

    “对孩子和家长,要理解,要示弱。”尚炜说。在与家长沟通中,她从不端老师的架子,反而能够“示弱”。

    一次,班上有个男生不做值日,尚炜说了一句:“孩子,做事要有责任感。”刚好被孩子的妈妈听到了,认为她是小题大做,孩子也闹情绪,第二天不来上学。她本来准备去家访,又怕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压力。想来想去,她还是主动给这个学生发了一条短信,请他给老师一个交流的机会和一点时间。

    短信内容很多,也很诚恳,当收到学生和家长的回复时,尚炜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自己的眼泪也流下来了。后来她了解到,这个家长那么敏感,是因为孩子发育比较慢,身体比较弱。她觉得,自己适当地“示弱”,虽然受了委屈,但学生和家长感受到了尊重,更信任她了。

    换位思考

    一个学生满操场追着另一个学生打,不管在哪个学校,这都是违反校规,轻则批评,重则记过,甚至开除。

    这一幕曾经发生在人大附中翠微学校。打人的是一个“高大个”学生,当班主任将他送到副校长赵志勤办公室时,大家都觉得事态严重。

    赵志勤问他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打人?”这个学生讲出了自己的心结,他个子高大,但是嘴慢,从初中开始就有人说他笨。他打人了,挨过很多批评,慢慢地,大家就说他有暴力倾向了。这次是他跟一个瘦小的男生一起玩单杠,那个男生一下子翻上去了,坐在上面嘲笑他,他被激怒了,追着那个男生打。

    怎么办?“处分一个学生很容易,但是更重要的是打通学生的思想,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给他指明方向。”赵志勤说。他告诉这个学生,“打人肯定是不对的,以后不能再打人,如果谁说你,你来找我。”

    赵志勤知道,要改变这个学生,还需要家长的支持。他嘱咐孩子的妈妈买一个握力器,让孩子生气时就握一握,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两年来,这个孩子没有再打人,而且更加开朗了。

    因为分管德育工作,赵志勤经常要出面调解家校矛盾。他觉得,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同理心非常重要。他经常劝一些老师,要能换个角度,多想一想。只是指责孩子不好,批评家长不到位,往往容易引起反击。

    越开放,越安全

    临近期末,中关村第三小学家校共同发展委员会正在筹划一个活动,“期末大家一起评”。

    “就是邀请不同年级的家长代表到学校观摩教师阅卷,同时了解教师出试卷的过程以及批改试卷的流程,谈谈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也请家长们为学校发展提建议,达到相互了解,实现共建共融。”中关村第三小学学生部主任万霞介绍。

    中关村第三小学党委书记石磊一直强调学校的开放,“学校要打破围墙,与家长形成互信的关系。家长越了解学校,越能减少猜疑。”

    学校的很多活动都邀请家长参加,石磊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我们希望与家长达成共识,构建教育的共同体,共同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 

    学校实施了“好老师进社区”等项目,在社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我们是社区中的学校,要服务现在的三小学生,更服务准三小的学生。”万霞说。

    进社区的“好老师”包括学校的骨干教师,也招募了一些懂教育的家长。有些学生也积极地参加了这个活动,帮忙到社区公告栏贴海报等。

    活动的主题很多,比如,“我的娃要上学了”“如何度过三年级过渡期”“小升初怎么办”,每次都能吸引社区里很多人参加。

    万霞曾经多次到社区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社区里的很多老人都认识她。有一次,一个孩子的姥姥到校门外要求见她,说是听过她的讲座,请她帮忙去劝劝孩子的父母,不要天天逼着孩子上课外班,孩子太苦了。

    “很多人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更怕孩子输在终点线上。我们不提倡孩子报课外班,是怕孩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能力。”万霞说。

    共同成长

    每次看到家长分享的亲子共读照片,中关村第一小学教师韩金平都特别高兴。

    作为一年级班主任,她一直提倡亲子阅读。“亲子阅读是家庭教育的有效方式,可以拉近家长和孩子的距离,也是一起享受亲情,分享快乐。”

    去年,她组织家长和学生去了海淀区北部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的借阅流程,让孩子和家人一起阅读。活动结束时,很多家长去办图书卡了,不仅为孩子办卡,也为自己办卡。

    此后,班上总能看到孩子们从图书馆借来的书,很多孩子在借书还书的过程中,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不少家长告诉她,以前回家就是看电视,玩手机,现在一到晚上就关上手机、电视,一家人各自看书,或者陪孩子读书。

    韩金平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一年级正是培养习惯的重要时期,与家长合作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刚开学时,班上的孩子经常乱丢纸屑,教室乱糟糟的,她反复教导,也没什么效果。于是她策划了一个活动,在2018年10月份的一个周六,组织孩子和家长们一起到百望山森林公园登山,并且捡垃圾。

    孩子和家长们都穿上了义工服,拿着夹子和垃圾袋,一路捡拾垃圾走到山顶,路上的游客都对他们竖起大拇指。从那以后,教室变干净了,即使有纸屑掉到地上,也有人争着捡起来。

    每次组织活动,韩金平都要求尽量是父母参加,她知道很多父母很忙,但她还是希望他们能有更多的亲子时光,陪伴孩子成长。这也是中关村第一小学一直鼓励的。学校鼓励师生把课堂搬到国家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等地,引导孩子们自主学习。

    在采访中,很多教师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在家校共育的活动中,不仅能见证孩子的成长,教师、家长也在不断地调整自己,充实自己,共同成长。

    “发现更好的自己。”在人大附中翠微学校“书包的成长”公益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王茜写下了这句话。

    刚完成家庭教育指导培训的徐玲调侃自己是“老人接到新任务”,从教27年,也当过多年的班主任,她与很多家长打过交道。作为家庭教育指导师,她今后要引导学校的老师更好地与家长沟通,也要引导家长正确地对待自己孩子,“担子很重,但值得尝试”。

寻路家校共育
家校共育:路在何方
北京海淀:打造家校共同体
从焦虑的家长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