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塔元庄:集体经济“节节高”

只有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才能更好地引导农民发家致富。

□ 《民生周刊》记者 郭鹏 《 民生周刊 》(

    2018年11月28日,家住河北省正定县塔元庄村的村民曹秀云吃过午饭,和几个老姐妹结伴来到了塔元庄村委会大楼,领村里给她们发放的养老金。

    当67岁的曹秀云赶到村委会时,村财务室门前已排起了长队。村里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们有序地站成一排,缓步向前挪动,其间,他们有说有笑,一派幸福的景象。

    按照塔元庄村两委制定的方案,凡是年满60岁的村民,每月都可以领取由村集体发放的200元养老金,如果参加了村里组织的“金融养老”,每位老人每月还可以额外再领取400元的养老金。如此算下来,曹秀云每月可领到600元养老金。

    十九大代表、塔元庄村党支部书记尹小平告诉《民生周刊》记者,由塔元庄村集体为村民发放养老金的做法已经持续了10多年,标准从最早的每月10元提高到如今的每月200至600元,这充分体现了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的现实。

    据尹小平介绍,从2015年开始,塔元庄村集体收入每年都能达到1000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已超过5亿元。

    “俺村能有今天的变化,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和指导。”尹小平说,“根据总书记的指示,我们心无旁骛,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村集体“第一桶金”

    只有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才能更好地引导农民发家致富。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塔元庄村党支部书记尹小平和村委会主任赵桂林均表示,发展集体经济对农村的发展十分必要。

    而塔元庄村两委于2008年制定的“拆平房、建楼房”,也就是“平改楼”的发展方案,则被当地人视为该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彼时,随着村两委前几年对村里基础设施特别是对村内道路建设上的集中发力,塔元庄村取得了不小的变化。

    “但是村集体一直没有钱,收入有限,村里的一些个体户也无法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当时塔元庄进入了发展迷茫期。”尹小平回忆。

    由于塔元庄村距离正定县城仅三四公里,因此村子发展具备区位优势。可是对于塔元庄村两委来说,要发展,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有土地来搞建设。

    那么,建设用地从哪儿来?

    村两委通过对多地进行学习、考察,制定出了“平改楼”的发展方案。

    “住楼房既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又可以将之前散乱分布的宅基地,节约出来搞建设。”尹小平说,“方案虽然有了,但是我们心还在悬着,毕竟这是村里的大事。”

    就在此时,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再次回到了正定。“他给我们吃了定心丸。”

    2008年1月12日,习近平来到塔元庄。

    视察当天,尹小平把“平改楼”的方案和图纸拿给习近平。

    习近平随后问尹小平:“农民要是住楼,方便不方便?”

    尹小平回答说:“现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了,不用太多劳动力,家家都没有机械,种地工具也很少。农民把工具放到楼房地下室就行。”

    习近平说:“这也可以。”他同时又提了两条意见:“第一,一定要征求老百姓意见,得到大部分人的同意才行;第二,一定要规划好,严格按照图纸施工,不要随意改变。”

    “后来旧村改造启动,我们按照指示办,组织老百姓到其他旧村改造效果比较好的地方去参观,回来以后又组织家家户户征求意见、填表。”尹小平告诉记者,通过“平改楼”,塔元庄村不仅没占用一分耕地,反而节约出近200亩的集体建设用地搞商业建设。“如今,利用节约出来的土地,塔元庄村已经有了七八万平方米的村集体固定资产,村集体每年有1000万元的收入,给百姓搞了很多福利。”

    “老书记”留下了发展经

    “正定县和塔元庄村的发展,离不开老书记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探索制定的发展道路。”采访时,一位当地村民如此说道。

    其实,在正定县,有许多群众都亲切地把总书记习近平称为“老书记”,这是源于习近平在1982年至1985年,先后担任正定县委副书记和县委书记。

    塔元庄村委会主任赵桂林,在此期间曾任村党支部书记。“俺们村的发展也分三步走,每一步都跟听党的话、听老书记的话分不开。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8年,走的是‘半城郊型’发展路子,算刚起步;2008年至2013年,走的是新农村建设的路子,算一大步;2013年以后,瞅准的是提前奔小康的路子,我们两步并成一步走。”

    赵桂林见证了塔元庄村30多年的发展与变化。他表示,上世纪80年代,塔元庄村算是正定县比较落后的村子,习近平很关注村子的发展。他如今还记得习近平在1984年夏天骑着自行车到塔元庄下乡的场景。

    赵桂林回忆:“老书记直接到了地里,详细询问粮食种植情况,还鼓励大家用好政策,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搞好农副产品深加工,实现多次增值,增加村民收入。”

    赵桂林告诉《民生周刊》记者,老书记当年提出:“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加工什么。”于是在当年,塔元庄村集体就成立了水泥构件厂和滹沱河棉织厂。“正因为此,当年的塔元庄集体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集体收入达到五六万元。”

    然而,塔元庄村当年的发展,只是正定县发展的一个缩影。

    时任正定县委组织部长王玉廷曾回忆说,在实践中,习近平总结出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的“二十字经”: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不久,连接正定与石家庄的滹沱河大桥热闹起来,一辆辆满载农副产品、建筑材料、手工制品的车辆,从县城涌向市区,川流不息。

    通过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的路子,正定实现了“利城富乡”。1984年工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收入等9项指标比1980年翻了一番,粮食总产、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等10项指标创下历史新高。

    有正定特色的“半城郊型”经济发展道路方案,“这是正定历史上第一个总体性的经济发展规划,至今仍对正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坚持“三化”发展思路

    “希望你们再用三五年时间,又能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2008年,习近平准备离开塔元庄村时告诉塔元庄村民,“你们好好发展,我还会回来看看的。”

    2013年7月11日,总书记习近平再次来到塔元庄村考察,并对塔元庄村提出“把农业做成产业化,养老做成市场化,旅游做成规范化,在全国率先建成小康村”的四点希望。

    对此,村支书尹小平多次表示,“习总书记给我们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只要实干就行了。”

    近几年来,村里成立了果蔬专业合作社,建起河北第一家冰雕馆。兴建了集农业生产、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科技示范园。联合打造河北首家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特色饮食一条街。注册了“塔元庄牌”商标,将大米、面粉、牛蒡酒等绿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塔元庄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村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35岁的张金霞是嫁到塔元庄村的媳妇,现在村里上班,是一名村史讲解员。

    她告诉记者,为了让村民享受到村集体发展的福利,村两委专门制定了村民福利制度。村集体每月给村民发放福利费及面粉、大米、食油等生活用品,村民冬季供暖、生活用水、有线电视收视费、卫生费、物业管理费、考入全国排位前70名大学的学生学费等全部由村集体负担,村民福利支出每年达到100多万元。

    “飞速发展的塔元庄村,变化的不仅仅是村容村貌和居住环境的改变,村民的精神面貌也有很大变化,邻里关系融洽,村里氛围和谐。如今,塔元庄村人已经享受到了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质量。”在一次村史讲解即将结束之时,张金霞笑着告诉在场的诸多参观者。

踏印40年 富美乡村扑面
披荆斩棘 踏浪前行
小岗村:农村改革再争先
塔元庄:集体经济“节节高”
赤溪村:产业兴旺摘贫帽
下姜村:致富梦开始的地方
光东村:乡村秀美稻花香
绿色发展 村美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