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教育产业化如何退热

□ 《民生周刊》记者 郑智维 罗燕 《 民生周刊 》(

    大量校外培训机构的存在不仅加大了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客观上推高了家庭教育成本,更破坏了教育生态。

    不久前,司法部发布《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将为资本介入教育业立下规矩。

    校外培训热原因何在?大量资本的涌入对民办教育、校外培训等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规范校外培训产业?教育产业化如何退热?

    围绕这些问题,《民生周刊》邀请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北外基地主任姚金菊、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北京鼎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李令敏共同探讨。

    为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赢得时间

    姚金菊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北外基地主任

    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最难的在于回应这样一种声音,有市场才有需求,需求若在,市场就在。另一种未见明文的声音是,校外培训机构适应教育产业化需要,不能卸磨杀驴。

    我认为,这两种声音均不成立。先说后者。校办产业不等于教育产业,教育产业也不是教育产业化,教育政策法律从未将“产业化”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中心工作。所谓教育产业的有限存在,自始至终都只是服务于素质教育这一根本目的。因此,校外培训机构适应教育产业化需求不成立。

    再说前者。需求产生市场,但市场会固化需求。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是当前恢复教育初心、推进素质教育的不二选择。

    教育产业链一旦形成,教育产业化就愈演愈烈,治理就更困难。出于各种考虑,2016年《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对社会关注的已形成庞大教育产业链的校外培训机构则采取了模糊处理,这为实施条例留下立法空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破解校外培训机构基于应试教育导向市场需求而存在的魔咒,固然需要多方着手、综合施策、协同治理,但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收效尚需时日,而已经形成且日益强大的培训市场不断自我强化,只会进一步加大改革阻力。

    基于《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下称实施条例)不能再模糊辞令,必须作出回应。教育已成为社会普遍关切的重要问题,放任应试教育之害不仅不利于个体发展,也使创新人才培养日益遥远,甚至危及国家安全。

    从策略上看,改变基于应试教育产生的培训教育市场已经不能徐徐图之,必须尽快取得成效,猛药不得不为,才能尽快恢复教育初心,加强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条例将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明确纳入调整范围,对培训教育机构采取了多种分类(包括儿童/成人、学历/非学历教育、从事学校文化教育课程相关或应试相关/有助于素质提升、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明令针对儿童且从事与应试有关的文化教育活动的培训教育机构,采取许可制(第15条第1款)方式来形成准入隔离缓冲带,同时限制其经营活动范围(第29条第3款)。

    这些措施虽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培训机构存在的应试教育根源问题,但在现阶段,不失为一种次优选择。毕竟,根治需要打组合拳,而通过在培训教育机构的利益链上设定“枷锁”即使不能斩断培训机构的产业利益链,至少一定程度上能延缓甚至阻止利益集团的自我强化,为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赢得更多时间。

    消除民办教育模糊灰色地带

    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对民办教育机构进行治理,不是“打压”民办教育,而是要消除模糊、灰色地带。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消除模糊、灰色地带。

    舆论认为,当前的培训乱象是培训机构逐利所致,这似是而非。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当然想挣钱,无可厚非,问题在于资本怎样依法依规赚钱。目前的培训乱象源于两个机制失灵,一是监管机制失灵,二是市场机制失灵。

    所谓监管机制失灵,就是监管部门明知培训机构没有合法资质,却没办法取缔。我国各地对培训机构的排摸显示,具有合法资质的培训机构只有一成左右,大多没有合法资质,要么有照无证,要么无照无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国家庭对校外培训需求旺盛,而培训机构的审批门槛比较高,既要有办学许可证,又要有营业执照。治理这一问题,如果只是强调要严格审批,那结果是严格审批之下,大量不合法机构继续存在。

    有效的治理思路,一是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减少家长对校外培训的需求,校外培训热不是靠培训机构自己炒作起来的,而是由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义务教育不均衡和学校一刀切减负制造出来的。二是降低准入门槛,增加培训机构供给。

    也只有让培训供给充分,才能让市场机制有效。本来,培训机构是面向市场,靠竞争获得生存的机构,如果没有家长、学生选择,培训机构自然就会消亡。但是,现在劣质的培训机构大量存在,这说明市场机制失灵,失灵的原因是家长不送孩子去这家培训机构,又去哪里呢?

    调查显示,在我国整顿培训市场后,各地有照有证的培训机构价格飙升,按照这种情况,那些被取缔的培训机构很快会重出江湖。早教阶段的培训机构更是如此,我国有托育需求的幼儿达3000万,可有资质的托育机构寥寥,包括上海,有资质的托育机构提供的学位,只能满足2%的需求。

    这些问题不解决,培训乱象就会长期存在,不具资质的机构会长期在灰色地带经营,而连合法的资质都无法保障,培训机构的超前教育、焦虑营销就更难治理。要消除模糊、灰色地带,必须治理培训需求,调整对培训机构的监管思路。很多人出于对培训机构逐利的痛恨要求抬高审批门槛,恰恰适得其反,只会让大资本注入的培训机构处于垄断地位,增加家庭负担。治理培训机构须在商言商,尊重培训机构经营属性,完善监管与市场机制。

    资本用得好可以促进教育发展

    李令敏

    北京鼎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

    资本涌入民办教育会产生正向影响。从学校层面讲,国家在幼儿园阶段的投入是不足的,需要借助民间资本的力量。另外,地产集团为小区做配套幼儿园甚至学校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校外培训也是学校教学的良好补充,尤其是在考试制度没有改变、学校还要减负的情况下,校外培训更是需求旺盛,一些新教学模式对孩子综合素质培养帮助很大。

    但也存在一些弊端。资本要求业绩增速可能导致学校和培训机构扩张过快,教师质量跟不上,造成教学水平下滑,进而引起业绩波动。

    总体上,资本肯定是促进教育行业发展的。比如,互联网教育有利于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还有的可以把美国的小学教师引进教英语口语,一些网校可以把优质老师辐射其他省份。

    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整治很有必要,规范了培训市场,让校外培训机构也能遵从教学规律,从而让行业良性发展。

    今年叫停了很多竞赛,整治了由于竞赛产生的过度培训的不良风气,像奥数竞赛等各种杯赛确实从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学生负担。今年还出清了一些证照不全的培训作坊,规范了培训市场,留下规范机构便于政府管理。另外,严禁超纲教育,要求培训机构不能打乱教学规律及学校正常教学进度,也有利于教育发展。

    学科类培训未来的一个方向是大语文,因为我们应该重视自己国家的文化。另一个方向是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培训,但这方面的培训还不够标准化,较难规模化。

良心事业岂能成逐利产业
停业潮起 校外培训高烧未退
家长:誓将课外补习进行到底
资本觅食校外培训
教育产业化如何退热
建立多元教育评价体系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