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资本觅食校外培训

□ 《民生周刊》记者 畅婉洁 《 民生周刊 》(

    校外培训市场有多火?

    8月23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解读国务院《关于规范培训机构的意见》时披露:截至8月20日,全国已摸排培训机构38.2万家,其中发现问题的有25.9万家,占全部摸排培训机构的67.8%。

    换言之,在校外培训市场中,至少有40万家机构处于活跃状态,六成以上为“带病授业”。而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大约为21.89万所,按此推算,每所小学或初中门外,就有两家培训机构在向孩子们招手。

    据权威信息源透露,在资本市场,2017年教育行业一级市场融资量为404起,比2016年增加逾50起。而截至今年上半年,教育行业上市公司共有272只股票,总营收822.42亿元,同比增长14.25%;净利润103.51亿元,同比增长13.01%。

    有机构预测,到2021年,中国教育行业规模将达8万亿元,这当中,K12(指幼儿园到高中的学龄阶段)培训规模将增长到5382亿元。即便风险投资天天叫嚷“钱荒”,也有大批风投意将资本投注在相对“保险”的校外培训市场。

    事实上,教育带有很强的社会公益属性,所以在过去多年间,其市场化属性并不强。但随着校外培训“香饽饽”越蒸越大、越烤越熟,越来越多的资本前来觅食并期待可观回报,也就不足为奇。

    有财经类媒体报道称,《关于规范培训机构的意见》公布后,新三板和A股教育市场出现了估值持续下行的趋势,但也有业内人士通过自媒体分析认为,在K12领域生源增量空间大、营利性民办学校受限、监管机制调节需有磨合期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校外培训市场还将会遇到新的发展机会。

    阶梯式火热

    “教育投资贯穿一二级市场的全线火热,也就是最近一年到一年半左右才开始的。”

    教育领域资深投资人郭晓乐在最近一次受访时指出,2013年底到2015年左右的时候,只有教育类企业的战略投资会真正完整关注这个行业的投融资,此外还有少数一线基金会在消费或者文化口配半个投资经理,兼顾一下这个领域。

    《民生周刊》记者梳理发现,资本涌入教育培训市场是一个“慢热”过程,呈阶梯式递进。在这一过程中,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教育政策的变化,对资本进入起着关键性作用。

    譬如,2004年3月通过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明确要求“不得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举办民办学校”,使得教育行业的资产证券化发展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直到2013年9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就《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向公众征求意见后,一切才变得顺理成章。

    经过这一轮修法,《教育法》中关于“教育机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的表述被取消。

    闻风而动,巨大的发展前景挑动着市场敏感的神经,教育行业内的投资案例和单笔交易规模均呈现跨越式增长态势。

    2015年,资本投资案例数量达到270例,相比2014年的190例增幅达到42%,投资总金额达到159亿元人民币,相比2014年的61亿元更是增长两倍多。

    2016年11月修正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也规定,“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自主选择设立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民办学校。”但是,“不得设立实施义务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这意味着民办学校可以登记为工商企业。

    2017年9月1日,《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通过,教育资产证券化有法可依,更多教育企业开始走上IPO之路,教育上市公司开始集中涌入。

    培训机构洗牌

    有观点认为,逐利是资本的自然属性,越是发展迅猛的行业越是隐藏着巨大的商机。这一属性,在K12培训市场尤为突出。

    《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载明,中国家庭26%的收入都投入到子女教育上,八成中小学生都上过辅导班,其中主科培训、兴趣爱好居多。

    今年暑期,辽宁省人大开展的一项针对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调研发现,高额补课费用已成为辽宁普通市民家庭的最大支出。

    有媒体调查发现,在一些省会城市,不少家庭每年用于校外培训、补课的费用高达5万元以上,仅英语一门课就高达1.2万~1.5万元。几乎家家都给孩子补习,少则3项,多则五六项。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新三板和A股的K12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同比整体上涨26%和14%,净利润分别上涨58%和32%,领先其他板块。

    然而,资本市场有时也会“感冒”。8月,司法部《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公布。据媒体观察,由于送审稿较之前版本变化较大,严格划分了公办学校、营利性民办学校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意味着以往边界模糊的教育集团将面临整改,这让资本市场喷嚏连连。

    同月,国务院发文重申规范校外培训,亮明了底线,提高了培训机构举办的门槛,加速校外培训行业“洗牌”。

    从目前的情况下,资本市场期望这次洗牌能够形成一场深刻而广泛的“供给侧改革”,通过改革,让一些浑水摸鱼和一些实力弱小的机构出局,进而让腾出的市场份额向大型机构、大企业集中。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未来校外培训行业集中度将逐步提升,教育格局伴随着政策变化而变更,变化中有挑战,同样也蕴藏机会,行业进入扩张并购期,巨头也流行搭建自身“护城河”,龙头效应显著。

    资本应是马前卒

    然而,也有专家担心,在培训需求大量存在,培训供给则在减少的前提下,通过抬高门槛的方式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会使得家庭支付更高价格才能获得培训服务。

    对此,郭晓乐的观点是,目前国内教育领域正处于新一轮改革周期,以新民促法的定稿与落地为指导,新的教育政策会陆续出台。这些政策将直接影响市场化企业的路径选择,甚至于商业模式设计。

    客观上看,透视近几年教育发展趋势,“校外培训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这一功能并未完全丧尽,“只是单纯逐利型资本进入教育产业,就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忽略了这个领域‘塑人为先’的本质。”郭晓乐说。

    在他看来,应当肯定资本的关注对于教育行业的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因为有了资金与资源,能够吸引优秀人才进入这个领域,甚至有很多从其他行业跨界过来,他们在成熟行业及企业的经验、认知、做事情的规范化、管理水平等,都对教育行业带来整体提升。

    因此,他认为资本不应该是教育的身后狼,而应该做教育的马前卒。进入教育行业的资本,不应该一味逐利,而应协助旗下标的创造真正有价值的产品与服务。在这个刚需产业,资本不用担心好的东西不会增值。

    不仅如此,资本不应该把教育作为赌场,而应该让教育成为游乐场。在这个游乐场,大家不是怀着短期眼光与赌徒心态,而是让从业者觉得被尊重、有成就感,孩子有收获与成长,资本从中分享长期价值与收益,每个人都获得充实与满足。

    “基于以上原则,教育投资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怎么能够平衡教育本质和商业诉求,找到合适标的,并通过资本的力量,帮助中国产出一批优质的教育品牌。”郭晓乐说,无论何时,都要认识到,教育投资是培养灌溉,不是填鸭催肥,否则教育投资的价值会大打折扣,分析判断的逻辑与标准也会南辕北辙。

良心事业岂能成逐利产业
停业潮起 校外培训高烧未退
家长:誓将课外补习进行到底
资本觅食校外培训
教育产业化如何退热
建立多元教育评价体系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