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文化+”要加出民生经济效益

□ 河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 王离湘 《 民生周刊 》(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科学论断,体现在文化领域,就是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和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围绕破解这一矛盾,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强调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刻把握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通过“文化+”“+文化”增强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改革与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积累了深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经验。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条件,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科技革命的催化作用下,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建设是社会主要矛盾中相对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一部分。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中的硬实力。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和逻辑基础。在未来长时期内,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来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是解决当前主要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的应有之义。以此来看,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主题。

    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式、内容、途径、渠道将发生一系列显著变化。要敏锐地发现这些新变化,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乘势而上。另外,从文化消费的角度看,按照国际经验,当人均 GDP接近或超过 5000 美元时,会出现文化消费“井喷”现象。2015 年,我国人均GDP达到 49992元。毫无疑问,文化消费必将迎来一个快速膨胀的时期。

    “互联网+”。 2015 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文化、媒体和旅游等服务”,“推出适合不同市场文化的产品和服务”。“互联网+”对文化产业发展会有什么影响?有学者提出“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十个趋势,简言之,就是大平台、大融合、大合作、大整合、大视频、大植入、大市值、大研发、大创新、大创业。随着“互联网+”行动的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将搭上“顺风车”, 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文化+”与“+文化”。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文化建设进入了“文化+”“+文化”的新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就是“创意创新”成为文化发展的主旋律,“跨界融合”成为文化发展的关键词。适应这一发展新趋势,要在文化队伍、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传承、文化生产、文化消费六个方面明确方向与重点,要“+使命”“+责任”“+现代”“+投入”“+创意”“+效益”“+生态”“+活化”“+特色”“+品牌”“+适应”“+引导”,遵循价值引领、继承创新、开放包容三个规律,以“文化+”增强经济效益,以“+文化”增强社会效益,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文化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和突破的问题,宏观来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在价值取向方面,还存在顾此失彼、步调不一的问题。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形态,既具有社会属性,也具有经济属性;既追求社会效益,也强调经济效益,是两个属性、两种效益的有机统一。文化产业要坚持文化打头,但在实践领域,有时却出现了“有产业无文化”的现象,文化产业没有文化,就没有核心价值,相当于一个人没有了灵魂,这是十分危险的,也是必须加以纠正的。当前,应当全面构建文化产业自我运转的市场条件,补上市场建设不足这一课,使文化产业逐渐融入国民经济整体。

    在市场取向方面,还存在政府主导、单一发力的问题。在投资推动发展阶段,往往依赖行政介入和政策引导,以获得超常的发展速度。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的状态,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推动政府、市场、社会、企业四方“共舞”,就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共享。从投资的角度看,政府资金是引导性的,利用杠杆原理撬动社会资金,真正的投资主体应该是企业,包括民营企业。文化产业到了需求拉动发展阶段,一般要求依靠市场的内生性力量和市场主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发挥好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进一步打破市场壁垒、建立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建立起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更好地发挥正向调节功能。

    在文化需求方面,还存在短缺与过剩并存、综合价值不高的问题。稀缺决定价值,需求决定供应。文化产品是典型的需求决定型产品。我国文化产业在改革的推动下已经走过了 10 年的“热运行”。在体制改革和政策优惠的推动下,文化产业的潜力迅速释放,产能快速提升,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新兴的数字内容产业更是突飞猛进,新技术和新业态层出不穷。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全面展开,社会对文化产品、文化消费的需要必然会走向多层次、多元化的方向。文化产业如果没有长远眼光,没有提前谋划,就一定会导致一对矛盾,一方面是传统的产品和服务过剩,一方面是社会需要的新产品新服务供应不足。这迫切要求我们积极引导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做优文化产业

    “文化+”和“+文化”,既是思想方法,也是工作方法;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既是一个“知”的提升问题,也是一个“行”的落地问题。其逻辑过程符合“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最后实现知行合一。做大做强做优文化产业,一定要在“文化+”和“+文化”上下功夫。

    以“文化+”增强经济效益。客观地说,当前文化产业领域还普遍存在效益不高的问题,一些文化产品投入产出占比不高、文化附加值不高,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也存在内容空洞、产品雷同、效益不好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文化自信有三个基本来源,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谓“文化+”, 就是要坚持以文为主、加强整合融合。对于文化产业来讲,重点要“+创意”“+内容”,缺乏创意的文化难以抓住人们的“注意力”。一个好的创意很容易形成一个好的文化产品,甚至带动一条产业链,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个注入文化创意的设计作品作用于相关产业和产品,才能塑造其形象、提升其附加值。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发展,文化产业必将借助创意获得质的提升,并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以“+文化”提升社会效益。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正所谓:“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精神有四个构成,即: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这是对中国精神及中华民族精神最精准的概括和最权威的阐释。所谓“+文化”,就是要注入文化内涵、提升文化价值,把四个伟大精神融入到文化产品当中。这体现了文化产品的灵魂,也凸显了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民族属性,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遵循。

    以“文化+”“+文化”实现双重属性、两个效益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化产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精神、思想、心理、情感,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增长点,把提高产品质量和经营效益作为重点,努力开拓国内外文化市场,实现“两个效益”的有机统一和同步提高。

    总之,新时代围绕破解人民群众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和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就要立足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需求导向,辩证把握,综合施策,通过“文化+”“+文化”,实现文化产业两种效益的有机统一,推动文化产业实现新发展新提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幸福感”“获得感”。

如何让流动人口在城市“住得下”
“文化+”要加出民生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