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食盐抗结剂谣言再起

□ 《民生周刊》记者 王丽 罗燕 《 民生周刊 》(

    近日,《中国卖盐的是畜生》一文在网上广为传播,文章以某教授的名义,指出食盐里面的抗结剂亚铁氰化钾对人体肝脏肾脏造成伤害。

    文章的传播引起一些人的恐慌,毕竟食盐是生活中最常用的调味品。食盐中添加亚铁氰化钾是否安全?

    就此,《民生周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卫计委、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等机构及专家。

    安全,多国在用

    “亚铁氰化钾是一种常见的抗结剂,添加到食盐中是经过安全性评估的,很多国家都在用,没有问题。”对于亚铁氰化钾的安全性,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李宁表示。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的规定,亚铁氰化钾在食盐中的最大添加量是0.01克/千克。

    “只要在这个限值内使用都是安全的。”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三室副研究员王华丽表示,目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也没有收到过相关风险报告。

    《民生周刊》记者从北京市卫计委了解到,临床方面未发现因亚铁氰化钾中毒的聚集病历。

    “亚铁氰化钾是食品添加剂,有相应的国家标准,标准量值源于毒理学实验,严格按照标准添加应该是安全的。”北京市卫计委相关人员表示。

    其实,亚铁氰化钾在国外也主要用作抗结剂,防止食盐结块。

    欧盟可以用亚铁氰化钾/钠/钙,限量为20毫克/每公斤。美国可以用亚铁氰化钠,限量和中国差不多。日本可用亚铁氰化钾/钠/钙,限量值是中国的两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允许使用,批准的是亚铁氰化钾和亚铁氰化钠。

    是否使用亚铁氰化钾和产品性质有关,比如大颗粒的海盐可以不用添加。进口食盐、出口食盐均有添加亚铁氰化钾的,“外国人不用”纯属捏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亚铁氰化钾的终生安全剂量是每公斤体重0.025毫克。也就是说,对于60公斤重的人,每天摄入1.5毫克亚铁氰化钾完全没问题。

    那么,食盐遇高温会使亚铁氰化钾分解成氰化钾吗?

    科信食品安全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表示,氰化钾确实是一种剧毒物质,但它和食盐中的亚铁氰化钾完全不同。亚铁氰化钾稳定性很高,只有在高于400℃才可能分解产生氰化钾。

    “平时我们做饭,到200℃的时候,菜可能就要烧焦了。即使食盐中亚铁氰化钾在高温状态下真的分解出了氰化钾,要达到让一个成年人中毒的剂量,大概需要一次性吃几十公斤的盐才行。” 钟凯说。

    消费者可自主选择

    对于用不用使用添加了亚铁氰化钾的食盐,消费者其实可以自主选择。

    王华丽表示,按照相关规定,食盐生产商要进行标识,表明添加了哪种添加剂。消费者识别也很容易,看配料表即可。

    食盐加入亚铁氰化钾是为了防止食盐结块,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有的食盐容易吸潮、结块,如果不加抗结剂,使用起来不方便,有的盐甚至很难砸碎,可能需要事先碾碎。

    据钟凯介绍,食盐的抗结剂不止亚铁氰化钾一种,还可以添加柠檬酸铁铵、碳酸镁、二氧化硅、硅铝酸钠等。目前,市场上的食盐有一些已经改用这些抗结剂,也有一些食盐直接去掉了抗结剂。而选择亚铁氰化钾或亚铁氰化钠作为抗结剂,是因其效果好,价格也便宜。

    事实上,在市场上除了井矿盐等容易结块的盐添加了亚铁氰化钾,多数盐品都未添加亚铁氰化钾作为抗结剂,如湖盐、冰晶盐等,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很大。

    记者从中国盐业协会了解到,根据《国务院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推进供给侧改革要求,以及有关支持跨区域批发销售食盐的文件,消费者在本地食盐零售商没有买到需要的食盐产品,可以通过食盐电商平台购买,也可以要求经常购买食盐的零售商直接从生产需要食盐品种的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进货。

    警惕谣言背后的概念炒作

    范志红表示,其实类似的谣言已经出现过多次,反复传播是此类谣言的特性。

    据记者了解,去年6月就出现过《食盐里面添加亚铁氰化钾!这是要灭种的节奏吗?》的文章,在网上广为流传。

    范志红认为,谣言背后可能涉及商业操作,是概念炒作,消费者要小心“被营销”。比如,宣传普通盐、国产盐不能吃,要吃高端盐、进口盐。加了抗结剂的盐不能吃,那么不加抗结剂的盐就可能要涨价。

    范志红提醒消费者,不要恐慌,不要轻信谣言。普通的加了抗结剂的盐,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就不会有问题。

    事实上,相关政府部门、中国盐业协会及一些媒体都曾针对亚铁氰化钾的谣言进行辟谣,但谣言却在一段时间后再次传播。谣言散布者利用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敏感心理,一再吸引眼球,谣言成了食品领域的顽疾。

    8月27日,在媒体及腾讯《全民较真》的辟谣下,《中国卖盐的是畜生》这篇文章在微信平台上被第三方评估为不实信息,无法阅读。

    但《民生周刊》记者注意到,在这之前,这篇文章已经有10万以上阅读量,这意味着,很多人已经被谣言祸及。

狙击大棚房 遏制农地非农化
房租暴涨推手
食盐抗结剂谣言再起
“双一流”大学不能丢心失骨
医养联合体的“康雅”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