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教授、长江学者方晓义:

防手机沉迷,堵不如疏

□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 民生周刊 》(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约为1.96亿人;10至19岁占比为19.6%,约为1.51亿人。

    有人认为,网络拓展了这一代孩子的视野,也有人说,手机正在悄悄毁掉一代人。对于身心正在快速发育的青少年来说,手机到底是毒蛇猛兽还是生活学习好帮手?怎样引导孩子摆脱“机瘾”?就相关问题,《民生周刊》专访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教授、长江学者方晓义。

    民生周刊:现在中小学生的手机拥有率已经很高,您怎么看待他们使用手机?

    方晓义:我们现在处在一个高科技社会,不使用手机、网络很难跟上社会发展步伐。一方面,网络是我们了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工具,也是学习的便捷手段,但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就会成瘾,过于沉迷网络的娱乐功能而不能自拔。因此,网络使用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控制得好,对孩子有益处;控制得不好,则有很多危害,这就看使用者能不能控制在一个适度范围。

    民生周刊: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如果沉迷手机,会有哪些危害呢?

    方晓义:过度使用网络,会带来身体发展、人际交往、情绪发展、心理健康的危害。比如,研究发现,使用网络之后,使用者包括青少年对不良行为的接受程度增加。

    另外,过度使用网络会对孩子的品德发展造成影响,对孩子与父母的亲子关系造成影响,对孩子的情绪发展造成影响。网络成瘾之后,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会降低,导致一些不良行为。

    民生周刊:学生使用手机的人比较多,但只有一部分人会沉迷其中,一般来说,哪些人比较容易成瘾?

    方晓义:其实我们可以发现,网络成瘾的孩子往往在现实中成绩不太好,伙伴少,他们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但在游戏中一关关地过,能得到在现实中得不到的成就感。

    我们提出了心理需求网络满足补偿理论,每个人都有心理需求,有的人在现实中得到很好的满足,有的人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满足,需求又很强烈的时候,就会寻求替代的满足方式,当在网上获得的心理需求满足远远超过在现实中的满足时,就容易沉迷网络。

    青少年网络成瘾主要有几个因素,一是个人因素,跟自身特点有关系,具有成瘾性人格特点的人更容易沉迷网络。二是环境因素,主要是家庭、人际、学校的影响,如果周围大多数人在使用手机,孩子更容易使用手机甚至成瘾。学校、家庭环境不好,父母经常吵架,父母和孩子关系不好,孩子也容易沉迷网络。三是网络本身的因素,比如它的便捷性、及时反馈性、匿名性等。

    民生周刊: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防止中小学生沉迷手机,并让已经成瘾的学生摆脱“机瘾”?

    方晓义:首先要从环境入手,系统地进行。要建立很好的家庭、学校、社区环境,处理好父母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这样孩子网络成瘾的可能性更小。

    其次,要着眼于个体,发现孩子的心理需要,了解用什么方式能更好地满足孩子的需要。现在的孩子蛮可怜的,一天10多个小时用在学习上,其实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但他们很多的心理需要被剥夺,一味强调学习,对他们的心理正常发展不利。

    最后,可以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孩子了解,网络使用有什么好处及坏处,怎样更好地控制手机,成为网络的主人而不是奴隶。现在,国家强调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开展的情况参差不齐,围绕网络成瘾的健康教育更少。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心理健康课程、团体辅导及个体咨询。

    民生周刊:在手机使用方面,学校应该怎么做,是一刀切地禁止,还是允许学生使用?

    方晓义:现在有的学校完全禁止学生使用手机,有的开放让学生使用手机,比如北京十一学校,全校WiFi覆盖,学生可以自由使用手机。其实每个地区、每个学校的特点不一样,要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决定用什么方法。

    具体怎么把握,我建议先做一个心理评估,进行摸底调查,不能凭经验感受拍板。要调查学生的性格特点、自律性,找到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

    我们要相信学生,有时候学生为了这份相信,也会努力控制自己。如果一味压着学生,管着他,会引起对抗性。老师要站在学生角度思考,理解孩子。其实就是以学生为本,不是我们要给他们什么,而是看他们要什么。有人担心孩子要不好的东西,我们相信,大部分孩子都是好的,要发现他们的潜能,更好地帮助他们。

    要改变我们评价学生的标准,不能只按成绩好坏来评价学生,一些学生成绩不优秀,但在其他方面有天赋,我们尊重他们的天赋发展,他们也会是好学生。

    青少年的自控能力正在形成过程中,要让他为自己的事情做主,承担责任,从被动的受体变成能动的,给他们成长机会。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自理、自立、自主的人,能自我管理,自我独立,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

    民生周刊:暑假期间,学生将有更多时间玩手机,家长应该如何引导?

    方晓义:孩子要用手机,我们想要他一分一秒都不用,肯定是不可能的。要适度满足孩子的需要,跟孩子协商每天可以玩多长时间,玩什么内容,不能玩那些不好的游戏。

    有的家长直接剥夺了孩子的需求,采用了一些极端方式,比如断网。这是不信任孩子,怕他沉迷。其实家里断网之后,孩子不到外面去上网吗?用堵的方式,反而让孩子想办法玩手机,而且欲望更强烈。有时,孩子在网络使用方面的心理需求,如同洪水,一味堵,肯定会泛滥,所以与其堵,不如疏导。

    我建议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了解孩子为什么使用手机。天天让孩子学习,他不想玩手机才怪。家长要在生活中安排丰富的活动,让孩子从正常渠道满足生理、心理需要,这样他对手机的渴望就会少很多。

    我们应该相信孩子,大多数孩子都有向上的力量,给他自由,给他信任,他不会往不好的方面发展。

少年手机困局
“手机控”少年
防手机沉迷,堵不如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