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五粮液:为兴文百姓富起来尽责

□ 《民生周刊》记者 严碧华 《 民生周刊 》(

    “只要是兴文县提出的帮扶要求,我们照单全收,不打折扣,全力落实到位。”

    电影《十八洞村》中,在扶贫工作队帮助下,退伍军人杨英俊和杨家兄弟带领全村脱贫的故事,在全国各贫困地区、村庄,每天都真实地进行着。

    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不仅是这部电影的联合出品方,在四川盆地南缘、川滇黔接合部的著名苗乡——宜宾兴文县,五粮液人正在上演着现实版的扶贫故事。

    2015年以来的3年中,五粮液集团组建扶贫开发攻坚领导小组,选派得力扶贫干部挂职蹲点,捐资进行危房改造,安置贫困户就业,开办扶贫车间,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帮扶举措,让五粮液集团在百姓心中的口碑,像他们出产的五粮美酒一样,名传四方,情暖心田。

    选派得力干部

    2016年,根据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宜宾市委、市政府要求,五粮液集团成立了由董事长挂帅的扶贫开发攻坚领导小组,确定定点帮扶兴文县,并推荐党群工作部部长杨韵霞到兴文县挂职县委副书记,承担公司对口帮扶重任。

    上任后,兴文县委又将全县扶贫开发重任,压在了杨韵霞弱小的肩上。同时,五粮液集团还派出党群工作部组织干事、扶贫开发干事张闻到兴文县范家村担任驻村干部。

    杨韵霞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刚开始,面对全县扶贫攻坚重任,颇感“压力山大”。好在集团领导和员工全力支持,兴文县委、县政府领导充分信任,给了她信心和力量。两年来,工作由难到易,由毫无头绪到思路清晰,抓手重点明确,众多项目落地结果,五粮液集团对口扶贫获得百姓肯定,兴文县扶贫开发快速推进。

    五粮液集团领导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把扶贫作为国有企业落实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率先垂范,把扶贫作为五粮液回报社会的方式,列入公司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曙光对兴文县领导和挂职干部说:“只要是兴文县提出的帮扶要求,我们照单全收,不打折扣,全力落实到位。”

    公司的重视成为杨韵霞做好扶贫工作的坚强后盾。

    五粮液集团领导还多次深入县乡村调研,查现状、摸实情,制定科学有效的对口帮扶方案。当了解到兴文县范家村危房改造资金缺口大时,集团当即决定拿出200万元专项扶贫款,对该村100户危房进行改造。

    为确保扶贫资金精准到位,公司领导多次深入范家村实地调研,根据范家村实际情况,与县、镇、村商定,分3批进行危房改建。

    4月24日,《民生周刊》记者在兴文县采访获悉,如今,100户危房改造已全部完成。此外,五粮液集团还捐赠了50万元用于范家村创建“四好村”。

    范家村之外,落实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杨韵霞还推动了共乐镇毛村41户贫困户易地搬迁脱贫。

    站在自家宽敞明亮的二层楼房前,毛村村民孙文良受访时非常激动。孙文良过去住在深山里,因患偏瘫致贫。为了让像孙文良这样住在山里、因各种原因致贫的贫困户脱贫,县里决定让他们搬出大山,易地安置,并按人均25平方米的标准,为搬迁户建起了二层楼房。

    孙文良家共4口人,建起100平方米的新房,建房成本为11万元左右,孙文良家里只出了不到1万元。

    五粮液扶贫车间 

    危房改造和易地搬迁扶贫解决了贫困户的住房问题,但要从根本上脱贫,得解决贫困户就业和收入问题。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促进就业是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通过调研,杨韵霞了解到,兴文县留守妇女多,就业机会少,增收渠道狭窄。

    如果能让贫困家庭有一个人稳定就业,就能解决一家脱贫问题。根据这些情况,五粮液集团充分挖掘公司内部潜力,为兴文县量身开发了50个酿酒工就业岗位,优先录用贫困家庭劳动力。“酿酒工年收入可达10多万,一人就业就能让全家走上脱贫致富路。”杨韵霞告诉记者。

    这一点还远远不够,得想法让更多留守在家的劳动力就近就业。杨韵霞想到了“扶贫车间”,把村里闲置废弃的公用房屋利用起来,由公司和村里共建“五粮液扶贫车间”,既可作为村集体经济实体,又能使贫困户就地就业。

    说干就干,为了建设扶贫车间,五粮液集团拿出100万元,专门用来改建扶贫车间,捐赠300台套缝纫设备并提供技术培训、管理服务和订单支持,在兴文县12个行政村(社)启动“五粮液扶贫车间”建设。

    目前,已有5个村(车间)投入生产。“五粮液扶贫车间”由五粮液集团提供原材料,产品加工后全部收购,有效带动了500名妇女在村里就业,每年可为当地增收1200万元。

    《民生周刊》记者在共乐镇毛村看到,整洁明亮的扶贫车间里,七八个村民正坐在缝纫机前加工一批酒品包装件。忙碌中的易方蓉和吴明珍,之前都是村里的贫困户。

    易方蓉家有4个孩子正在上学,不能出远门打工,只能靠种粮食和打零工,收入不高,而在扶贫车间她每个月至少能挣到1800元,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毛村第一书记郭素彬向记者表示,车间目前共有18名工人,其中14人是毛村的贫困户。五粮液集团捐赠缝纫设备33台,并与车间达成订单加工协议,派两名专业培训师对村民进行技能培训。

    “人均月收入在1800到3000元之间,年收入至少能超过18000元。按照脱贫标准,一人就业就能实现一个四口之家脱贫。”郭素彬说。“毛村贫困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产业,扶贫车间建在村上,订单不用愁,补齐了这个最大的短板。随着村民技能的提高,将来还可以加工运动服、棉衣等比较复杂的订单,收入还将进一步提升。”

    扶贫车间在解决贫困户就业的同时,还为村集体提供了经济支撑。共乐镇新阳村村支书陈小华高兴地告诉记者,去年依靠扶贫车间,村里有了3万多元的收入。“村集体有了收入,做事也就有了底气。”

    在新阳村扶贫车间外墙上,记者看到,工人的照片和姓名贴在墙上,工作行为标准实在明确,还有“本月之星”评选。

    “今天你在哪一步?”从“我不会做”到“我做到了”。

    “将来的你会感谢现在奋斗的你。”

    “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这些管理细节和理念,温馨励志。这里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乡村扶贫车间,其管理理念已经有了“大企业的基因”,这里已经不仅仅是解决几十个贫困村民就业的平台,而是激励村民自信自强自尊的实践课堂。

    振兴乡村 让百姓富起来

    杨韵霞作为分管扶贫开发工作的县委副书记,一肩扛双责,不仅要做好五粮液扶贫工作,更要站在兴文全县脱贫攻坚的角度,落实好县委赋予的岗位职责。

    兴文县扶贫移民局局长罗光洁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筹下,五粮液集团的扶贫工作,注重将扶贫与乡村振兴结合,通过发展产业强县富民。

    “产业脱贫是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治本之策,公司运用产业多元、平台多维优势,在产业扶贫上狠下了一番功夫。”杨韵霞表示,首先是依托“宜长兴”基地,抓好兴文高粱、玉米、富硒水稻开发,通过流转贫困户土地、贫困户到专业合作社务工,并将贫困户土地入股专业合作社,把酿酒专用粮交由专业合作社经营等方式,直接带动45个乡镇近5200户贫困户脱贫,每年可为当地增收6000余万元。

    其次,狠抓农特产品外销。兴文县自然生态好,但因销路问题,农特产品质优价低。2017年五粮液集团号召各党支部开展“扶贫帮困,见我行动”,发动党员职工带头溢价购买兴文农特产品,并携手举办了两场“情系苗乡·助推脱贫”的“农业+旅游”专场推销活动,兴文特色农副产品和旅游影响力、美誉度大幅提升,贫困村山地乌骨鸡和土鸡蛋等价格普遍提升40%。

    此外,五粮液集团还为兴文县开发旅游扶贫产品39度“兴文石海”酒,与兴文县签订旅游扶贫战略合作协议。

    “为持续提供资金支持,助力脱贫,五粮液集团建立起通过审核备案的百亿级国内首家乡村振兴发展基金,围绕产业扶贫、基地扶贫、新村改造扶贫等方面提供持续资金支持。”杨韵霞说。

    前不久,按照五粮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曙光要求,公司领导带领下属普什集团等12个多元子公司和战略发展部等6个职能部门,到兴文县就下一步五粮液集团与兴文县深层次开展合作进行产业项目对接。

    “按照集团公司规划和要求,下一步,五粮液将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继续把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这篇文章做好,扶贫已经不是我们的最高目标,让兴文老百姓富起来,才是五粮液人的社会担当和责任。”五粮液集团党委副书记邹涛说。

五粮液:为兴文百姓富起来尽责
萧县:扶起“我要致富”精气神
北京房市:价跌租涨背后
教育信息化2.0走近现实
土流网:让冷资产变成热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