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牧原215亿投资帮扶55个贫困县

□ 徐海林 □ 《民生周刊》记者 张兵 《 民生周刊 》(

    决策层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优势,助力脱贫攻坚,牧原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公司自己的“扶贫办”。

    跨越13个省市、55个国家或省级贫困县,完成生猪养殖扶贫产业投资215.16亿元,已向105600个贫困户分红1.65亿元,直接带动2256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这是牧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扶贫成绩单。

    26年前创立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的牧原,从事的是很多人看不起的养殖业,如今却做成了“天下猪倌第一家”,集约化养殖规模全国第一。

    创业伊始,牧原就把扶贫帮困作为初心和使命,去年9月,全国人大代表、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公司荣获全国万企帮万村先进民营企业奖。

    组建扶贫办

    2009年麦收时节,内乡县周边几个县市阴雨连绵,小麦发芽,粮食部门无法收购,市场无人问津,政府忧,农民愁。

    “请政府放心,这芽麦我收,我全收!”关键时刻,秦英林出现在内乡县政府常务会议上,当时牧原刚刚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并没有太多积蓄。

    农民利益大于天,牧原倾其所有,又贷款2亿多元,租赁仓库,敞开收购,无论是内乡县的还是周边县市的,甚至是湖北省老河口市农民的,送来的芽麦,他们都现款全部收购,并且按当年国家规定的小麦收购最高价。

    但是,当牧原把收购的芽麦做成饲料后,由于饲料太黏,猪吃了一天后就不再吃了。最终,公司把芽麦加工成颗粒状的干饲料,才解决了这一难题。

    不久后,牧原专门组建社会责任部,担纲起企业扶贫帮困、教育捐助等社会公益责任。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牧原承担社会公益累计捐助现金已达2.56亿元。

    当党中央号令实施脱贫攻坚战略时,牧原决策层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优势,助力脱贫攻坚。他们在第一时间抽调行政、融资、项目、社会责任、建设等部门精干力量,组建了公司自己的“扶贫办”。

    扶贫办统揽企业扶贫工作,制定考核方法,像考核企业利润目标一样,将扶贫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强化对各子公司扶贫工作的监督、指导和考核,实行重奖重罚。仅在2017年度考核中,就对扶贫成绩突出的19家子公司颁发奖金510万元。 

    “5+”扶贫模式

    “俺年年过年都想买两条鱼,应个吉利,但总因为没钱,已好多年春节都没买过鱼了。今年,俺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猪肉、羊肉、鸡、鱼样样都有。”今年春节,内乡县余关镇黄楝村刚刚摘帽的农民王彦会,一家三口品尝到了中国年的幸福味道。

    王彦会一家三口,自己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妻子智障,女儿还在上小学。2016年,牧原联合当地政府推出“5+”养殖扶贫全覆盖模式,让王彦会成为合作社的“股东”,享受到了可连续10年、每年分红3200元的稳定收入。而且,他还能在企业为他量身定做的后勤岗位上就业,年收入两万元左右,当年就实现“摘帽”。

    在黑龙江省林甸县三合乡庆丰村,贫困户吴俊成一家尽管还没有脱贫,但他们春节也吃上了饺子、穿上了新衣,过上了和往年不一样的春节。

    吴俊成和妻子身体多病,女儿在上大学,加上房屋失火的“天灾”,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加入牧原“5+”扶贫模式后,他们已两次享受到和王彦会一样的分红。

    “5+”模式是指,“龙头企业+地方政府+金融部门+合作社+贫困户”的资产收益帮扶模式。具体方法是,企业联合政府引导贫困户自愿加入“聚爱合作社”,利用国家对每一贫困户5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政策,获得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农信社、邮储银行等金融部门的贷款支持,合作社集中贷款建设现代化养猪场,牧原利用自己的技术、设备、人才、管理等优势租赁猪舍养猪,合同确保每户贫困户获得每年3200元的分红,且收益期为10年,到期后由牧原还本付息并收购猪舍。

    有正常劳力的贫困户还可以到养殖产业链企业就业,获得每年5万元左右的工资收入。该模式深受欢迎,几个月内,内乡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5228户加入合作社,并如期领到每年4次(一季度一次)、每次800元的分红。仅2017年,就带动全县14600多人脱贫。

    目前,牧原已在河南、山东、安徽等13个省市的55个国家和省级贫困县完成扶贫产业布局,建设了累计投入215.16亿元的现代化生猪产业扶贫基地,已向7省份、18个贫困县的105600户贫困户分红,款额累计1.65亿元。 

    斩断穷根

    值得一提的是,牧原的扶贫不仅是将“5+”模式推向越来越多地方,还建立了“防返贫”机制,全力帮助贫困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支持贫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内乡黄楝村曾是个典型的贫困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没有经济支柱。牧原2009年在那里建设养殖基地后,投资3000多万元支持该村整合土地资源、搞好整体搬迁,并扶持发展万亩薄壳核桃,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

    黄楝村绿色支柱产业迅速崛起,集体经济得到发展,不但摘掉了贫困村帽子,而且公共服务应有尽有,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首批全国最美丽乡村及河南水美乡村。

    “增加贫困村集体收入,可使村党支部、村委会有实力组织带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牧原常务副总经理曹治年说,“我们将在复制推广‘5+’扶贫模式基础上,积极把增加贫困村集体收入的办法推广到更多贫困村,确保贫困村有实力组织建设富民支柱产业,实现经济和社会效应双丰收。”

    牧原还成立了教育扶贫基金,面向企业所在地的中小学开展教育扶贫,并将企业绩效管理核心理念导入教学管理体制中,每年对企业所在地优秀教师进行重奖,累计捐助贫困大学生7510名。

    “如果能为每一贫困户培养出一名大学生,就能实现从扶贫、防返贫到斩断穷根的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秦英林说。

    牧原扶贫的战略目标是,未来5年在国家和省级贫困县再完成扶贫产业投资200亿元,带动20万贫困户、6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让企业所在地百姓早日致富奔小康,让他们的子女能够接受良好教育,让他们的老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无论企业做多大,都是社会的。”秦英林说,“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牧原将积极创新思维,寻求更大作为。”

攻坚深度贫困
从严从实,确保脱贫攻坚进度和质量
农业部:坚守32年扶贫路
证监会:将资本活水引入贫困地区
脱贫路上 唱响军民和谐曲
农工党:民主监督促扶贫“健康”
毕节:新时代农民讲习所
洋姜打开富裕路
郏县:为贫困户健康兜底
铜仁:创新机制激励干部安心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