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走,到湄潭当农民去

□ 《民生周刊》记者 畅婉洁 《 民生周刊 》(

    “吃的是茅坝贡米,喝的是湄潭翠芽,住的是黔北民居,行的是绿色大道,过的是幸福生活”,这已成为湄潭人的生活写照。

    “我们铺上了水泥路,住上了新民居,又有了文化家园,农闲的时候打打篮球、乒乓球,看看书,日子越过越舒心。生活跟城里没啥两样,真像做梦似的。”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复兴镇两路口村村民唐诗友激动地告诉《民生周刊》记者。

    随着两路口村农民文化广场的篮球场、乒乓球台等设施以及荷花池、农家乐园投入使用,当地村民有了自己的文体娱乐场所。

    近年来,湄潭县在新农村建设中,以村庄整治为重点,在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同时,坚持与乡村文明建设相结合,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注重建好文化家园,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同时,紧紧围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主题,扎实有序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活动,实施了村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村民自治、文明村寨标准等规章制度。

    我的村庄我做主

    房屋建筑,最能体现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活内涵。“黔北民居”新村,集中展示着湄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绩。

    在乡村规划设计中,湄潭县始终把编制规划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前置条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三生空间融合发展”理念,坚持因地制宜、聚散相宜、错落有致的原则,坚守“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的黔北民居建筑风格,着力打造“依山傍水、村庄城镇、自然村寨”模式。

    “我的村庄我做主”,湄潭县政府专门聘请了专业团队制作了村庄规划图、项目配建表、规划说明书,规划设计出20余套建房图纸免费供村民选用。同时,注重保护挖掘古树、老井、溪流等乡土元素,实现民居外观古朴典雅与内部功能现代时尚相结合,着力建设具有湄潭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文化特点的美丽乡村,让群众和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此外,湄潭县还从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开始,持续推进村庄整治,坚持“修补修复,完善提升”的原则,重点突出“七改一增两处理”的整治要求,加快推进改房、改院、改路、改圈、改厨、改厕、改水与增绿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彻底消除农村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的“五乱”现象,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无遗漏、全覆盖。

    建成美丽乡村典范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为此,湄潭县建立了“大干大支持,不干不支持”、“先干先补,不干不补”的正向激励机制,健全上级项目争一点、县镇财政投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省一点的资金筹措机制,高效整合县发改、财政、农牧、水利、交通、住建等部门项目资金,形成“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管道出水”的资金使用格局。

    全县累计投入15.7亿元财政资金,拉动47.1亿元社会资金,全面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

    基础设施是影响乡村振兴的短板,湄潭始终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由点及面,深入推进农村补短板、惠民生行动,将所有补短板项目精准到每个村、每个组、每一户。在改善交通设施、通信设施、电力设施的同时,湄潭不断完善乡村互联网,发展信息化服务平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仅满足了村民生活工作要求,而且为工业品进村、农产品销售、人才培训、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等提供了服务,促进了农村农业现代化。

    以黔北民居建设为标志的“去旧舍、换新颜”行动,激发了群众热情,目前全县共规划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点206个,实施村庄整治点820个,累计新(改)建黔北民居7万户,农村居住条件改善率达98%,占全县农村实际居住户的70%。

    湄潭还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危房户住进了安全、舒适的房屋,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全景域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把湄潭建设成为美丽乡村典范,谱写百姓富、生态美的茶海湄潭新篇章。”遵义市政协副主席、湄潭县委书记魏在平说。

    路兴产业  产业兴路

    要想富,先修路。湄潭县以县际公路改造为重点,以通村公路建设为突破口,大兴经济路、旅游路、扶贫路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

    全县累计投入6亿多元修建农村主干公路,建设总里程达339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运”目标,形成县域1.5小时经济圈。湄潭还开通县城区及周边4镇32村公交营运线路12条、里程130余公里,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加快。

    按照“路兴产业、产业兴路”思路,湄潭统筹推进产业路与通村路、通组路、串寨路、连户路建设,大力打通农村交通毛细血管,全面提高全县农村公路通畅率,提升农村群众出行质量。2017年,该县投入资金11.6亿元,完成硬化路、“组组通”公路1224.8公里,实施进寨路、入户路600.8万平方米,涉及538个村民组,覆盖7.48万户、29.12万人,湄潭也荣获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称号。

    乡村要振兴,关键是发展生产力。湄潭依托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抓住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放松,围绕人、地、钱,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流转,盘活集体资产,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壮大规模经营、发展品牌效益农业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一条条柏油马路,一排排青瓦白墙,湄潭处处可见成规模、上档次的“依山傍水式、村庄城镇式、自然村寨式”的黔北民居新村,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

    “走,到湄潭当农民去!”当地人时常这样说。“吃的是茅坝贡米,喝的是湄潭翠芽,住的是黔北民居,行的是绿色大道,过的是幸福生活”,这已成为湄潭人的生活写照。

乡村振兴 大幕开启
为亿万农民创造更美好生活
光东村:健步走在振兴大路上
扁担山大念“虾稻共作”经
岭里村:转身干起生态农业
宜城:老房子变成了钱袋子
娘娘山经验写进中央文件
董口镇:村民就业“扶贫车间”
庙池村:办农民夜校 学致富技能
走,到湄潭当农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