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零碳”理念来袭

□ 《民生周刊》记者 郑智维 《 民生周刊 》(

    从高碳到低碳,再到零碳,理念提升经历了一个过程。

    零碳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个具体标准。

    9月5日,我国首个零碳领域研讨会—可再生能源促进零碳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围绕零碳发展现状、未来的发展趋势、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等话题展开讨论。

    作为流行的词汇之一,零碳目的是减缓气候变化。

    从能源革命的发展历程和趋势可以判断,发展光伏、风电、太阳能热利用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和战略选择。

    “零碳”排放是趋势

    “零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对气候变化本质还是能源问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说,我国根据国情和世界发展大势,提出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理念。

    要理解零碳概念,首先应该弄清楚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从事生产、经营过程中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或购买碳信用的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零碳”排放。

    2015年底,《巴黎协议》提出了加速全球低碳发展进程的要求,明确了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在2050年左右人类排放二氧化碳要与大自然吸收的二氧化碳基本相当。

    从高碳到低碳,再到零碳,理念提升经历了一个过程。

    “1992年,世界银行将节能减排的贷款项目在中国试点,我国开始有了低碳的概念;但低碳理念真正形成是在2006年开始制定标准。”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王忠敏说。

    早在2013年,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即开始了试点。

    “经过多年的试点,现在应该在国家层面推广。长远来看,如果能够把碳排放交易体系建立起来,就可为可再生能源提供很好的发展机遇。”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说。

    在他看来,目前国家碳排放研究体系的核心就是制定低碳的排放标准。通过制定标准,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重要的激励机制。例如,煤电厂发一度电、水泥企业生产一吨水泥的碳排放量等都要有明确的规定。

    能源革命

    从发展趋势看,世界能源结构在加速转型。

    2006—201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年均增长5.7%,远高于化石能源1.5%的增速。去年,我国公布了《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23年)》预计:未来15年,全球供电装置可增加3倍,太阳能发电装置可增加5倍。

    在能源体系转型变革中,世界各国势必会展开一场新的竞争。

    欧盟提出了2030年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27%,电力50%来自可再生能源;德国提出了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耗电中占60%,发电量占比80%;而我国也已制定了非化石能源比例在2030年占到20%,2050年达到50%的目标。

    在刘燕华看来,能源革命是一场残酷且痛苦的变革,可能要在传统的构架上伤筋动骨,会有利益的重新分割,产生布局的调整、震荡,但这是必须做的事情。

    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我国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据国际能源署数据,2015年中国能源利用率占世界的12.1%,但是单位GDP消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是美国的3.5倍,是日本的5倍。

    “数据说明我国的产业整体低端,结构调整迫在眉睫,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有巨大的空间,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率是今后一段时间艰巨且具有潜力的任务,能源利用效率应成为中国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刘燕华说。

    在风电、水电、太阳能方面,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装机容量最高的国家。到今年年底,我国的风电装机容量要超过1.5亿千瓦,光伏装机也会超过1亿千瓦。

    “尽管能源革命才刚刚开始,各方面还有很多不同的意见,不同利益在博弈,但是要实现能源转型的方向是坚定不移的,要将未来能源的战略方向真正转移到提高能效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国务院原参事石定寰说。

    从低碳到零碳

    推动零碳发展绝不是单纯就环境来解决环境问题。

    “未来,依托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大数据、新能源技术,将在零碳能源、零碳建筑、零碳农业、零碳服务、零碳出行、零碳生活等领域,开展技术研究及应用以促进零碳落地。”零碳发展研究院院长、光伏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宋登元说。

    事实上,一些先行者已经开始着手打造零碳城。在研讨会上,中国首个零碳城项目正式亮相。

    “中国零碳城以‘零碳’发展为核心理念,是一个新兴零碳示范城市,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将结合现在的保定模式及东京模式,以新能源产业作为突破,并以全面建设低碳甚至零碳社会为最终目标,从而达到‘零碳’的目的。”该项目负责人许斌表示。

    对我国而言,能源使用量增长速度在放缓,因此增量部分实现低碳的问题不大,难度最大的是存量部分。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仍是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为60%和30%以上。如何将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低碳能源来替代存量的传统能源,这是要思考的问题。

    刘燕华认为,不应该以问题产生的思维去解决问题,需要跳出传统思路另辟蹊径。

    “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道路,是中国发展现阶段的自主选择。”他说,能源革命应着眼于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大潮,数字经济、共享经济、智能制造、新硬件,已经对传统的生产模式产生了极大冲击,颠覆性的技术已经逐渐占领市场。尽管我国尚未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但是必须为跨越有足够的技术准备和机构搭建。

城市垃圾处理体系亟待重构
散煤治理如何破题
高质量建好大张高铁联络线
冷链物流“断链”将成历史
承德双滦:农民人人成“股民”
“零碳”理念来袭
“自行车高速路”成北京刚需
碧桂园一砖一瓦“筑”扶贫
轮作休耕:让耕地“喘口气”
福鼎白茶价格大涨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