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煤炭去产能 加码1亿

□ 《民生周刊》记者 赵慧 《 民生周刊 》(

    相较于上一轮,本轮去产能工作态度更为坚决,力度更大,政策更严。

    截至4月底,2017年全国共退出煤炭产能6897万吨,已完成年度任务的46%。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战略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吴立新说,2017年将依法依规加快淘汰灾害严重、资源枯竭、技术装备落后、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煤炭产业政策的煤矿,重点淘汰30万吨以下的落后产能,预计2017年煤炭去产能1.5 亿吨。

    更严去产能  

    从电厂发电到居民取暖,从烧制水泥熟料到铸造钢铁,煤炭一直是我国不可替代的主体能源。但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及燃煤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煤炭消费在2013年达到42.44亿吨峰值后逐年下降,至2015年已不足40亿吨。强力支撑渐失,现有超过 57 亿吨煤炭产能何去何从?

    过去10年间,煤炭业经历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去产能运动。一次是2005年到2008年,当时全国政策性关闭破产煤矿约260家,财政核定费用757亿元,但由于部分关闭煤矿其实并未闭坑,市场回暖后复产比例很大。

    开始于2013年的这一轮去产能工作则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大势能。一方面是经济转型和生态环境的外力倒逼,另一方面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合力之下,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势在必行,去产能也成为煤炭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问题。

    “煤炭行业实施供给侧改革有望成为解决煤炭困局的关键,改革的重点任务是通过去产能,优化供应结构,匹配社会需求。”煤炭科学院吴立新表示。

    若以吨位计,煤炭在钢铁、电力、水泥等几大产能过剩行业中位居第一。尽管有过一轮去产能运动,但据统计,2006年以来,全国煤炭业累计新增产能30多亿吨,到2015年煤炭生产矿井产能超过57亿吨,产能过剩超过15亿吨。随着新增产能进入集中释放期,去产能任务压力山大。

    在新晋煤炭第一大省份内蒙古,2005年到2015年的10年间,原煤生产量从2.5 亿吨猛增至19.3 亿吨,目前在建煤炭产能2亿到3亿吨,建成和在建产能过剩高达30%到40%。

    和上一轮比,本轮去产能更为坚决,力度更大,政策更严。去年2月发布的《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从2016年开始,用3至5年时间再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

    同时,从2016年起,3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和产能核增项目;确需新建煤矿的,一律实行减量置换,在建煤矿项目按一定比例与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挂钩。严控超能力生产,各煤矿从2016年开始,按全年作业时间不超过276个工作日重新确定产能。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战略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吴立新介绍,“十三五”期间煤炭10亿吨去产能目标中,淘汰落后小煤矿占4亿吨,因资源条件较差而退出的占3亿吨,整合重组后仍扭亏无望的占2亿吨,上一轮改制后竞争力仍较弱的约占1亿吨。

    “进行科学产能研究时,分成了5个区域,并将去产能目标按区域做了划分。”她说,从淘汰落后小煤矿来看,晋陕蒙宁甘和华南地区占比较大,资源条件部分华东地区占比较大,整合重组仍扭亏无望的晋陕蒙宁甘地区占比较大。

    表现在具体数值上,晋陕蒙宁甘地区去产能力度最大,为 3.5亿吨,其次是华东为3亿吨,华南为 2.2亿吨,东北为1亿吨,新青地区为600万吨。

    目前,政策组合拳已经起效。吴立新说:“化解产能成果明显,2016年退出2.9亿吨,减量化生产同样效果明显,控制了6亿吨产能。不管是煤企还是发电企业,库存明显下降,煤炭价格回升幅度较高,企业效益有所改善。”2016年11月28日,秦皇岛港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价格为672元/吨,比年初回升302元/吨,涨幅高达81.6%。

    2.9亿吨,已超额完成年初设定的2.5亿吨的任务。而且,去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产量34.1亿吨,同比下降10.2%;煤炭消费27亿吨,下降4.7%,煤炭去产能降幅高于消费降幅。

    不过,去产能政策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吴立新分析,比如煤炭进口量大增,2016年进口煤炭2.56亿吨,同比增长25.2%;净进口2.47亿吨,同比增长24.2%。同时,供应与需求缺口拉大,价格上升造成下游运营成本上升。276个工作日的施行造成产能利用率浪费,总体吨煤运营成本会提高。

    伴随诸多难题

    吴立新谈道,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是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同时,去产能也伴随着去杠杆、降成本、体制机制创新及提高科学供应水平等改革任务,并带来了人员安置、税收减少、杠杆增加等问题。

    尽管受去产能政策、下游需求逐渐回暖等因素影响,2016年下半年以来,煤价出现稳步上涨情况,但整体而言,煤炭企业杠杆增加、负债问题突出、降成本难度大等问题集中显现,提升行业整体科学产能水平任重而道远。

    2012年至2016年,煤炭行业资产负债率从53.6%升至70.1%,升幅达16.5%,而同期工业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仅上升1.2%,“煤炭企业负债水平上升非常快,远远超出工业平均水平。”吴立新说。

    由于需求减弱,企业经营困难,有的煤产区近半数煤矿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2015年,90%的煤炭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大量煤炭企业出现减发、缓发工资现象。截至2016年6月,只占全部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9%的煤炭企业亏损额却占到了全部工业企业的9.4%,接近十分之一,利润仅占全国工业的0.3%。

    人员安置是化解过剩产能面临的最大难题。吴立新说,煤矿单一的劳动力、技术结构使人员安置十分困难,尤其是技能优势不明显、年龄较大的职工,自身动力不强,内部安置空间小,社会分流的市场有限,对外部创业的保障性又有所担忧。“目前奖补资金主要用于支付企业欠发职工工资、欠缴社保费用、解除劳动合同职工的经济补偿、发放提前退养职工的基本生活费等,培训和待岗期间没有资金来源。”

    而且,一些国有煤矿企业管理体系繁杂,人员结构臃肿,非生产人员多。生产工人老化严重,人员结构和现有劳动力需求不匹配,其劳动技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和竞争力要求。同时,长期计划经济形成惯性和惰性,员工学习意识不强,无法适应转型,分流消化难度大。

    吴立新说,虽然一些地方政府提供了农垦、林业、公益等岗位,客观上分担了压力,但数量上难以满足需求,一定程度上将压力推向了社会,不能起到真正长久性分流作用。 

    提升科学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的一大目的是提升科学产能。中国煤控项目课题组曾在产能控制并提高生态、安全、环境等标准的政策情景下,计算出2020年煤炭科学产能比例的目标为71%;2030年后,淘汰约20亿吨非科学产能后,煤炭科学产能比例提升至100%。

    目前显然还存在较大差距,除去淘汰落后产能和消化过剩产能任务艰巨外,产业结构不合理、行业发展不平衡、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生态环境约束凸显等问题极为突出,提升科学产能水平任重道远。

    我国中小煤矿数量仍然居多,全国1.08万处煤矿中,年产30万吨及以下近7000处。虽然有部分企业已经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但煤炭行业产业集中度低,一大批老矿区的煤炭企业竞争力不强、转型发展困难的问题仍十分突出。

    以生态约束为例,全国煤矿采空区土地塌陷面积总计达100万公顷,且每年新增采空区6万公顷左右。煤矸石堆积占用大量土地,造成严重土壤污染。由于我国煤炭需求总量较大,煤炭生产和消费方式粗放问题突出,行业发展在环境保护方面面临巨大舆论压力。

    尽管此轮去产能政策取得初步成效,供需基本面有所好转,煤炭价格逐步回升,职工安置工作也在妥善开展,但由于煤矿退出机制不健全,使得一批计划经济时期建设的煤矿资源枯竭、井深巷远、安全保障程度低且扭亏无望的煤矿退出缺少政策支持。

    吴立新建议,应针对不同类型的煤炭企业,提出差异性退出政策。对于在计划经济时期建成、做出较大历史贡献、社会负担沉重、面临资源枯竭的煤矿,给予重点扶持;针对市场经济时间建成,面临资源枯竭、灾害严重、地质条件复杂、煤质差无市场的煤矿,通过产能置换、财政奖励等市场化方式予以引导;针对市场经济时期建成,不合法合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方向或符合淘汰落后产能标准的煤矿,通过法规、标准等强制退出。

    “有些企业是政策性退出,有些是市场化退出,有些是法治化退出。”吴立新说。     

    吴立新还建议,国家应借鉴主要产煤国煤矿关闭退出的成功经验,通过资源税收入、国有资本收益等渠道设立煤矿关闭退出专项基金和转型发展资金,用于资产处置、塌陷区治理、新产业引导等,加快对资源枯竭、高硫高灰、灾害严重、扭亏无望的老国有煤矿退出支持,增强其转型动力。

    近年,通过工程承包、新建企业、兼并并购等方式,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布局海外。吴立新表示,煤炭企业应拓展“走出去”绿色产能合作空间,将我国科学产能、绿色开采等先进理念、技术、标准移植到周边国家,促进当地煤炭科学有序发展,实现合作共赢,中国煤控项目课题组为此制定了煤炭企业“一带一路”绿色产能合作指标体系。

煤炭去产能 就业需引导
煤炭去产能 加码1亿
宁守800工资不要2000月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