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茶产业 富湄潭

□ 《民生周刊》记者 严碧华 《 民生周刊 》(

    如今,茶产业不仅成为湄潭的主导产业、富民产业,也成为湄潭“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有力支点。

    贵州遵义湄潭县,有“贵州茶业第一县”之称。

    近年来,湄潭坚持把茶产业作为主线,全产业链持续推动,实现了茶产业与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与对外开放互动融合,茶产业焕发出无限的动力与活力,正成为改变湄潭面貌、推动湄潭崛起的重大引擎。

    茶产业不仅成为湄潭的主导产业,同时也是当地富民产业,有力地带动群众脱贫。

    因茶而富的村庄  

    成片的茶园像绿色地毯一样散落在丘陵之间,茶园、栈道和黔北民居交相辉映,构成游客相机中的美丽风景。

    核桃坝村位于湄潭县湄江镇,其知名度高,被称之为“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

    核桃坝村离县城10公里,全村868户,3468人,是一个“贫困中磨砺、党旗下成长、破茧中重生、茶枝上发展、蓓蕾上绽放、茗芽上飘香”的行政村,先后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先进文明村镇”“同步小康示范村”等称号。

    翻开核桃坝村的黄历,曾经的贫瘠、困苦和探求,而今依然历历在目。“核桃坝几大湾,十年中有九年干;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不少男的往外走,姑娘不愿嫁进山;一年辛苦无收成,大田变成放牛山”,一句句真实生动的农家谚语,人均收入不足80元、口粮不足200斤的艰难现实,曾是上世纪60年代核桃坝村贫困落后的真实写照。

    经过探索实践,村党支部认准了茶叶这棵“摇钱树”。原老支书何殿伦率先从省茶科所引进优良茶苗试种成功,并采取党员带动群众种的方式发展茶叶,20世纪80年代末期,全村便在非耕地上新辟良种茶园1200多亩,建立了中国西部首个村级茶树良种场。

    在“培养万元户,消除困难户”等口号的带动和激励下,茶园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初,全村茶面积已发展到3000多亩,人均收入猛增1600元。

    2004年以来,湄潭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核桃坝村迈开了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步伐。村支两委先后组建和引进了多家茶叶加工企业。绿茶、砖茶、红茶、花茶、茶籽油、茶多酚等茶叶成品和制品纷纷出炉,茶叶利用率提高,产业链条有效延伸:湄潭翠芽、遵义红、湄江翠片、三品清等一系列自主知名品牌纷纷亮相,茶的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明显提高;全面推进绿色、无公害、有机茶园建设,提高茶叶内在品质;成立茶叶协会,修建茶青交易市场,组建500多人的营销队伍,形成“支部+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依托茶产业,“千壶园”黔北民居集镇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并被纳入全县“翠芽27°”精品景区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休闲农业,加快推进茶旅一体化,促进茶产业“接二连三”。

    如今,核桃坝村有茶园12000亩、户均13亩、人均3.5亩,拥有大小茶叶企业62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4家),电子商务店铺48家,旅店32家,外来务工人员3200余人,茶产业产值达2.24亿元,该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600元。

    记者采访获悉,近年来在湄潭,因茶而富的村庄越来越多。龙凤村、马义村、金花村、新建村、随阳山村、清江村……

    长长的名单背后,是一个个因茶而富的故事。

    产业富县

    一个个村庄因茶而富,最后构建了湄潭茶产业富县的美丽画卷。

    该县茶产业发展中心资料显示,目前全县6条茶产业带逐渐形成,茶园面积已达56万亩,投产茶园40.5万亩,茶叶年总产量达4万吨、产值30亿元,茶产业综合收入50亿元。

    也因此,湄潭县荣获“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中国茶叶产业示范县”“全国重点产茶县”“贵州茶产业第一县”等多项荣誉。

    据悉,该县依托生态优势,按照相对集中连片巩固、扩大茶园基地和发展连片茶园基地的原则,以建设现代高效茶叶示范园区为引领,重点打造了“一城五园”。而在新茶区建设上,着力打造了“高台—金盆—沙塘”优质茶产业带,逐步辐射带动新南、茅坪、石莲等镇产业结构调整。

    湄潭县在产业扶贫方面的成效被贵州省扶贫办副主任覃儒方高度肯定。他表示该县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公共品牌、发展茶旅一体化带动茶叶全产业链提升经济总量的思路,为贵州茶产业发展和全省扶贫工作,甚至对于我国西部落后地区的扶贫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值得研究和思考。

    举全县之力

    湄潭县亦是贫困县,因交通和水利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曾非常落后。传统的耕种方式束缚了农民,却仅能解决温饱问题。

    1997年,该县将茶叶确定为支柱产业,决定举全县之力发展茶产业。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县发展茶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前期主要是建茶园,在政策的强力支撑下,全县茶园面积迅速扩展,呈现出一片繁荣。但好景不长,很快碰到了问题。

    比如尽管茶园面积大,但大都比较分散,企业与农户联系也不紧密,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又如因品牌众多,竞争无序影响了整个湄潭茶产业发展。

    在2015年中国(贵州·遵义)国际茶文化节期间举办的“茶与扶贫”论坛上,湄潭县委书记魏在平曾用“六个化”来概括湄潭近年来发展茶产业的举措,分别为加工企业集群化、产品构成品牌化、市场体系网络化、精深加工和茶旅一体多元化、茶叶基地建设标准化和生产管理规范化。

    据他介绍,以前,由于湄潭茶叶品牌知名度不高,曾有“茶农得小利,加工得大利,外商得暴利”的问题。湄潭下大力气集中培育地域性公共品牌,制定“湄潭翠芽”“遵义红”系列产品生产标准,注册地域品牌证明商标,主推两大公共品牌。公共品牌价值提升带动了地方茶叶附加值提升,为湄潭全县茶农带来了经济实惠。

产业扶贫重在精准择业
精准识别背景下的产业扶贫
安化黑茶:边销茶的蜕变
茶产业 富湄潭
抓茶业优势 扶贫困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