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第二批自由贸易试验区及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福建迎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契机,将努力建成“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
随着产业的进一步聚集,特别是加工制造业利润逐渐降低,福建作为国内制造业重地,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面临困难和挑战。如何提升企业竞争力,如何以创新驱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政协主席张昌平。
企业创新 政府要有作为
《民生周刊》:福建制造业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张昌平:改革开放30多年来,福建制造业从无到有,主要靠“三来一补”起家,曾经辉煌一时,产业包括石材加工、节能灯具、雕刻工艺、水暖器材、服装、运动鞋帽、箱包、拉链、卫生器材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福建如果不创新,会遇到两大问题:一是劳动力成本上涨较快。目前,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明显减弱,福建省2014年GDP增长9.9%,这并不算低,但由于产能过剩,企业拿到出口订单越来越难。现在有些企业想将工厂转移到柬埔寨、缅甸,如果不创新,搬过去也只能是权宜之计。
二是许多产品长期处于中低档次,再上档次困难重重,不少企业束手无策。有些企业是家族企业,虽然经过现代化改制实现了上市,但要让其单打独斗进行创新,很难。如福建运动服装、运动器材产量全国第一,却无法参与高端体育赛事活动。
福建其实是全国的一个缩影,单纯依靠人口红利已经行不通,如何靠品牌红利、科技红利迎接中国制造新的春天?我认为只有创新才能走出困境,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
《民生周刊》:对于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您持怎样的观点?
张昌平:国家要执行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现在看来,如果不对创新成果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就很难创新。
举个例子,福建安踏集团曾花重金从国外购买了3项先进专利技术,实行引进消化再创新。第一个专利是鞋底设计。主要解决弹跳性,鞋跟要解决耐磨性,中间最容易坏,还要解决抗裂性。购买这项专利技术后,鞋底的寿命大大提高。第二个专利是电脑测定技术。人赤脚走过20米长的距离,电脑会记录走路人的脚型,走路的特点、方式等,然后记录分析,转化成鞋的内部设计。第三个专利是鞋面设计,要实现透气、轻便、耐磨。
但是,安踏集团花了钱、请了科研团队,它们的产品虽然实现了优质却难以实现优价。因为在市场上,特别是网购过程中,假冒产品很多。企业曾向有关部门反映和求助,但收效不大,这大大挫伤了企业的创新热情。我们的企业是有能力让“中国制造”由低端走向高端的,但创业创新一定要有制度保障,要保护知识产权,必须严格依法办事,政府必须要有作为。
创业创新的关键在人
《民生周刊》:您认为,如何使科学技术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为转型升级服务?
张昌平:这要从国家层面研究技术应用和产业升级。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仅是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行为,更应当让科研人员、重点大学、重点科研机构结合“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参与研究技术应用和产业升级。
比如,福建有两个核电站,5年前就有核物理领域的院士告诉我,在核电站设计建设时,可以安全、可控地利用核反应堆,通过控制核聚变时的辐射量,对相关物品进行消毒,科学合理地应用这个技术可以产生更高的产值,而且成本很低,国外已有成熟经验。
但现实情况是,大企业对这种综合利用项目兴趣不高、没看上,小企业想参与又很困难、攀不上,缺少一个中间综合衔接协调的机构深入研究,专家意见最后只能不了了之。我们国家建成和在建的核电站已经不少,可以开发利用的潜在价值很大。我在这里只是重复专家的意见,以此为例,建议国家组织力量对这一类技术转化应用问题进行研究推广。
《民生周刊》: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人,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张昌平:集中力量抓紧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质量的“中国制造”需要千百万高素质的产业工人。现在企业招硕士、博士并不难,招一个熟练的数控机床操作者、3D打印应用人才、智能机器人组装的高级技工却很难。
目前,普通职业高等院校不仅缺少实用教材、实验设备、实验工厂对接,连有经验的师资都十分紧缺,教育过程依然是从书本到书本,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重点高校办学再也不能只靠发表论文过日子了,创业创新的关键在人,培养高技能人才确实很难,关键在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此,建议将一些普通高校转型为应用型的高等职业教育,集中培养一批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级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