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编读

《 民生周刊 》(

    网友留言

    赏罚不明确的考核等于空谈

    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是目前医改的重大障碍。如今是医疗改革的元年,无论是国家财政的投入,还是医疗体制的改革,始终是雷声无比大、投入节节高、实施无限难。

    为了清除这一障碍,应把对大医院的考核着重放在接收社区转诊的数量与财政补贴相挂钩。也就是说,接收转诊的多,财政补贴就多点;接收转诊的少,财政补贴就少点。

    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重塑民众对基层医院的信任体系,建立赏罚分明的考核体系,这三者缺一不可。 (@qinglin湖北/大冶)

    读者来信

    空气质量能持续好转吗?

    在上期文章中,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讲述了河北在治理污染方面的努力。不可否认,河北在这方面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的。

    这几年,一些地方的雾霾天数正在不断地刷新纪录,空气质量的现实状况,确实堪忧。对于治理污染问题而言,人治从来都是不可靠的,毕竟一旦一名官员调离或升职,其后续的对接工作,难免不尽如人意。在这样的现实境况下,对于污染的治理,理应转向制度治理。最该做的,是用铁腕去治理,但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需将治理上升为确切的制度保障,以便让任何的官员调离或升职,都无法改变当地治理污染的决心,这样才能让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安徽/合肥)

    记者手记

    司法公正也是民生问题

    本刊记者/张兵

    关注司法体制改革这个选题时,我想起一个老人周炳然,他是安徽砀山人,是我曾经的一个采访对象,同时也是至今安徽省最大国家赔偿案的主人公。

    在领到第一笔国家赔偿款后不久,他溘然离世。他的命运让我思考:人的命运其实很偶然,一次“冤狱”能改变一个人,甚至改变一个或几个家庭。司法公正对一个普通百姓来说,是一件人命关天的大事。

    与其说我们关注司法改革本身,不如说是我们渴望社会的公平正义。而要实现公正,则必须依赖于一个独立、有效的司法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做到这一点,是多么的不容易,该要用什么样的科学制度构建才能完成,该要有多少高素质的人才储备。

    我个人认为,司法改革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只能是先试点,积跬步,然后才能至千里。这些年,中国司法环境正在一步步变好,至少我身边的律师朋友大多感慨,以前“会见难、阅卷难、取证难”老三难问题基本解决。我很欣赏清华大学教授张建伟的一句话,希望司法体制改革是“潜水艇式”,表面上波澜不惊,实则已经日行千里,不显山、不露水地把事情办了。这大约是改革成功的最佳路径。

编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