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南方冬天的供暖民生

冻疮在南方是普遍的冻伤表现,皴裂的手掌是南方农民的标准配置,南方人无不有过冬季怕起床穿衣的幼儿期记忆。

作者 刘洪波(媒体评论员) 《 民生周刊 》(

    南方供暖问题,至少从2008年南方雪灾以来,一直是热门话题。

    南方供暖问题,具体而言,现在还是南方要不要供暖的问题,而不是南方怎样供暖的问题。要不要供暖,争的是是否必要;怎样供暖,才是争可行性。这就是说,南方有没有必要供暖,还可悲地没有共识。

    要不要供暖,具体而言,是要不要集中供暖,或者说,要不要政策性供暖。这跟个人是否要给自己供暖不一样。集中供暖或政策性采暖,就是把冬天的热源供应作为一项基本的民生问题。如果觉得不需要集中供暖,就是认为这不是一项基本民生需求。

    从个人需求来说,冬天需要热源,南方人自己要不要解决暖热问题,这是采暖。南方很多家庭都有采暖设施,传统上有烘笼、暖手炉、火塘,现在有空调、电暖设施、家庭暖气设备。南方一些山区有熏肉,那就是家庭采暖的副产品。南方山地以木为柴,还能烤火,平原地方的冬天烤火都缺乏燃料。城里人烟厚重,情况比农村稍好,但冬天晚上怕冷不敢上床,早上怕冷不敢起床,仍是老人孩子的困扰。起居变成一个问题,这是有暖气的人们无法感受的。

    2008年春运前后的雪灾,大概是很多北方人首次了解到这一被称为南方的区域有多冷。事实上,冰雪、冻雨等灾害天气,从陕西、河南南部直到贵州,都常见多发。南方潮湿,气温与水分相互作用,体感的寒冷程度高于北方同等温度。冻疮在南方是普遍的冻伤表现,皴裂的手掌是南方农民的标准配置,南方人无不有过冬季怕起床穿衣的幼儿期记忆。

    在长江流域,从每年11月中下旬到次年2月,至少3个月时间,是需要供暖的。但如果自行采暖,可能人们只是在最不能忍受的时间才采暖,这是以牺牲基本的舒适为代价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总让人想到其乐融融,但对南方来说,小康生活仍然不足以不惧怕冬天的到来,尤其老人小孩仍需为日常起居而困扰,这是遗憾。

    一个应该注意的现象是,南方很多公务机关在办公和住宿场所都供应暖气,而普通市民家庭则没有配置。这可以表明供暖的必要,也可以表明必要变成了特权。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新的商品住宅有些开始以集中供暖为卖点,但实际运行中矛盾重重,单一小区的集中供暖往往不具成本效益,因而价格高昂,于是商家各种盘算维持利润,业主则种种不满,于是多有集中供暖不能持续的现象。

    一种似是而非的道理是南方冬天短,不必集中供暖,只需家庭自行解决。这里面谬误多多,“南方冬天短”,忽视了同样温度在南北方的不同体感;“不必集中供暖”,则既将日常南方人冬天的不适、克制和困扰变成了不必供暖的理由,也未看到南方每家每户自力备置采暖设备和谋取采暖燃料产生的巨大耗费,使分散采暖的社会成本、排放成本不能通过集中供暖而降低。

    南方供暖,首先需要的民生视角,必可看到解决的可能。

南方冬天的供暖民生
若无路陷屋塌“挖坑”会否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