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当地不改变以往对涉黄产业的高度依赖,不断然斩断权力与市场之间的利益关联,“脱黄”并不乐观。
据报道,广东东莞市日前召集全市娱乐场所经营管理者,就整治涉黄问题警示谈话并签订责任书。与此同时,警方还出台了针对“房、床、锁、灯”等十个重点监管部位的管理规定,被称“史上最严十规”。据介绍,目前东莞已有1134家娱乐场所恢复营业,复业率近80%。
经历5个多月的全面停业整顿,东莞近八成娱乐场所陆续复工了。这很正常,不必大惊小怪。整顿的目的不是整死,而是为了规范经营,更符合公众的观瞻。疾风暴雨涤荡之后,本来就应该回归常态。
更何况,当地此前的集中扫黄行动,已经抓获犯罪嫌疑人700人,处理违规人员1552人;在长效管理制度的构建上,也颇费了一番力气。比如,与经营者签订责任书,还有史上“最严十规”等等。公众注意到,无论是此前的强力整顿,还是眼下的基本全面复工,个中的一个关键词均是“依法”。不过,公众的疑虑、担心,恰恰正在于能否“依法”。
不必讳言,东莞娱乐场所之所以能够“繁荣昌盛”,甚至博得“性都”帽子,并不是像有些官员所说的那样,是外界的抹黑,而是长期失序状态下,黄、毒等黑色产业的野蛮生长。这一情形,即便没有央视的暗访,也公行于市,全无遮掩。
另一方面,也在于地方政府、监管部门一直以来的暧昧态度,甚至将这一产业视为当地支柱产业。这其中,不排除一些公职人员,甚至是警察,充当色情场所的保护伞。也就是说,很多只能在港台剧中看到的烂俗剧情,在东莞娱乐场所的生态中并不鲜见。有开场子的就有看场子的,有台前的招摇就有幕后的保护伞。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利益关联,每一次扫黄过后,都会出现报复性反弹。
此前全面整治,也有一些警察受到处理,但似乎并不能消弭社会公众的焦虑。这些焦虑表现在,其一,警察涉嫌违纪、充当保护伞的相关信息公开严重不足,语焉不详,轻描淡写,比如,“处理违规人员1552人”,这其中有多少是经营者,又有多少属于公职人员?仅仅公布一个看似很巨大的数目,未免失之笼统,不仅不足以教育当事人,更不可能“以儆效尤”。
其二,在此番复工之际,当地拿出的预防治理举措,更多指向具体的娱乐场所经营管理者,“最严十规”云云,也只是一些具体规定,却并没有提及规范执法、防范公权力充当保护伞等“软环境”、关键内容。而后者显然至关重要。任何严厉的制度规定,都离不开人的执行,若无对公权力的监督、制约,又怎么可能保证复工的娱乐场所不再重操旧业?
事实上,即便在当地警方的公开信息中,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趋势”。东莞部分歌舞场所仍存在营利性陪侍现象,当地媒体多有报道。
总之,“最严十规”等制度能否让东莞脱黄,并实现真正的娱乐业繁荣,还需要进一步观察,看看当地能否拿出切实的行动。而从更深的层面讲,若当地不改变以往那种对涉黄产业的高度依赖,不断然斩断权力与市场之间的利益关联,“脱黄”并不乐观。